廈門市同安區祥橋蓮湖裏的幽靜小巷中,坐落著非遺傳承人、錫雕匠人鄭天泗和莊亞新夫婦的工作坊。春節將至,夫妻倆忙著趕制此前客人預訂的工藝品“鳳凰來儀”。
“一開始匠人打錫,主要用來製作祭祀禮器,但現在我們的錫雕更多是工藝品和伴手禮。”鄭天泗説,“錫雕在臺灣十分盛行,錫器諧音‘喜氣’,往往被人們作為禮品相送。”
早些年,鄭天泗夫婦曾通過代工臺灣錫雕佛具來度過經濟困境,但夫妻倆深知,要讓錫雕重煥活力,絕不能僅滿足於製作禮器。
每當被問及轉型“靈感”,鄭天泗都會提到一位臺灣“恩師”。一次偶然機會,夫妻倆在網上“邂逅”了臺灣錫雕大家陳萬能的作品。“他的錫雕精美絕倫。”令鄭天泗讚嘆不已,“第一次知道除了禮器,錫還能做出如此漂亮的工藝品”。
查閱資料,夫婦倆驚喜地發現陳萬能的祖籍就在同安。一百多年前,陳萬能先祖舉家遷移臺灣,帶去了打錫的器具,並代代相傳,將錫雕技藝在寶島發揚光大。
“儘管素未謀面,但陳老師的作品給了我很多靈感,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與他面對面交流。”鄭天泗説。
受陳萬能啟發,鄭天泗夫婦開始在傳承錫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不僅將領域由宗教禮器拓展到各式生活用品和文創作品,也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錫雕作品的創作中。
鄭天泗的作品《長壽瓶》摘取“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銅獎;《富貴吉祥》獲得“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銀獎;結合同安蘇頌文化創作的《渾儀》被評為“同安十佳好禮”。
福建人喜茶,作為土生土長的閩南人,鄭天泗夫妻也不例外。鄭天泗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自己設計的植物主題錫雕茶具——捏製成荷葉造型的茶漏、“蔓延”著竹葉的茶托、“盛開”著蓮花的茶壺,栩栩如生,別具匠心。
錫材質剛而不硬、柔而不軟,具有熔點低、易成型的特點。“錫還有活水功能,很適合用來製作茶壺等容器。”茶香氤氳中,鄭天泗娓娓道來。
錫雕是中國的一門獨特工藝。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泉州作為東方大港,手工製作業發達,錫雕工藝十分興盛。到了明代,泉州還出現了專門從事錫雕買賣的“打錫巷”。明清時期,大批福建人赴臺,帶去了先進的民間手工技藝。
不過,錫製品後來逐漸被價格更低的鋁、不銹鋼製品取代,歷經數百年的錫雕技藝也日漸衰弱。目前大陸僅剩浙江、山東、福建等地仍保留錫雕技藝。2014年,錫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一件錫雕作品的誕生,需經過熔錫、壓板、鍛造、挫型、焊接、洗亮、上色、按金箔等多道複雜工序。夫妻倆堅持手工完成所有工序,“不急功近利,憑一顆純粹之心,真正沉澱下來,堅持自己所愛的事業,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之心。”莊亞新如是説。
除了創新,錫雕技藝目前面臨的另一困難是後繼無人。“沒有一顆‘出家的心’,真的很難堅持。”莊亞新坦言,“目前在臺灣,錫雕主要依靠家傳,但我們不希望這一技藝‘藏在深閨無人識’,若有志同道合之人想要學習,我們一定傾囊相授。”
千錘百煉,精雕細琢,鄭天泗與莊亞新在“方寸”的錫片上打磨著“萬千世界”。他們也希望,通過不斷創新、改良,傳統錫雕技藝能在現代再續輝煌。(葉妍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