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2016年第四季度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京發佈。(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1月9日北京訊 (記者 王怡然)2016年第四季度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今天在北京發佈,大陸消費者信心總指數為101.8;香港為81.5;澳門為83.63;臺灣地區為77.92,八項指標皆呈現悲觀傾向。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暨大數據研究中心教授謝邦昌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關係大環境惡化,導致兩岸機制化協商停滯,將對兩岸經貿合作進而對臺灣經濟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其負面衝擊不可低估。
此次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由首都經貿大學、中央財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共同完成。
據調查,2016年第四季度,大陸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就業形勢穩定,消費者信心總指數為101.8,處於樂觀區間。從各項分指數看,就業信心111.0,顯示積極樂觀;經濟發展信心為121.0,為2011年以來的次新高;生活信心119.8,連續三個季度小幅上升,顯示消費者對物質生活積極樂觀;物價信心為78.6;購房信心為86.6;投資信心為93.9。
本次臺灣地區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由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暨大數據研究中心謝邦昌教授負責規劃及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地區消費者信心總指數為77.92點,八項指標皆呈現悲觀傾向。其中 “臺灣經濟景氣”分指數為72.95; “物價水準”分指數為54.21,反應出臺灣民眾最擔憂的是物價水準與經濟發展狀況。
發佈會後,謝邦昌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陸客劇減帶來臺灣消費力的減弱,短期不樂觀,臺灣經濟面在消費面開始萎縮。兩岸關係大環境惡化,導致兩岸機制化協商停滯,將對兩岸經貿合作、進而對臺灣經濟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其負面衝擊不可低估。近年來,兩岸經貿持續出現增長下滑,研究界普遍將其歸因為兩岸經貿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問題——面對世界經濟波動調整下的全球市場萎縮、大陸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臺灣經濟的增長乏力,一度以加工貿易、出口外銷為主,發展動力依賴於傳統的製造業互補合作的兩岸經貿模式,已不適應兩岸産業升級、市場拓新的需要,而亟待在新市場商機牽引下實現合作模式轉型和發展動力轉換。因此,推進制度性合作至為關鍵——機制化協商合作是兩岸經貿結構性問題治理的有效途徑。
香港消費者信心總指數在2016年第四季度顯示為81.5。 其中,生活(消費)及就業狀況分指數微微超過或接近100,表示港人對生活及就業狀況的信心較為中性;經濟發展、物價狀況、購買房屋及投資股票的信心指數則低於100,表示港人對這四項範疇的信心不足。
2016年最後一季度,澳門消費者信心總指數為83.63,與上季相比,納入總指數計算的六項分指數在本季一升五降,其中,“本地經濟” 延續了上季的上升趨勢,為99.55,表明消費者對整體經濟的悲觀情緒繼續減少;“就業狀況” 分指數為100.28,表明消費者對就業形勢樂觀;“物價水準”為72.74,反映消費者對未來通脹的擔憂稍有增加;“生活水準”為97.24,表明通脹對消費者的生活帶來的壓力略有增加;“購買住宅” 延續了上季的下降趨勢,為54.89,表明消費者對購房的消極情緒增加;“投資股票”為77.07,反映消費者在本季股市波動中的投資意願下降。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消費者信心指數于2009年一季度首次推出。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消費者對經濟形勢各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後得出的主觀評價和心理預期,是反映消費者總體信心程度及其變動的指標。指數範圍為0至200,100為樂觀水準線。(完)
2017年1月9日,2016年第四季度兩岸四地消費者信心指數在京發佈,首都經貿大學統計學院副院長任韜博士接受媒體採訪。(台灣網 王怡然 攝)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