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網及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中國社區衛生協會、臺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臺灣生策會、今日新聞共同主辦的2016年第八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10月30日在北京召開。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做《大數據與精準醫學》主題發言。(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10月31日北京訊(記者 王怡然)“假如一對夫妻中的一方患有家族性的遺傳病,如果利用基因技術,對他們的受精卵進行基因干預,使他們未來的寶寶不會患上那種遺傳病,目前的基因技術能做到這一步嗎?”10月30日,在2016第八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現場,記者以一個基因技術干預人類生殖的問題開始了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資訊學家陳潤生的交流。
“我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你説的這是兩個問題。第一步,去測量夫婦二人的基因組,去預測他們下一代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這是簡單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當發現根本性問題,要進行干預這是第二步,這就相對難了,這涉及到要改變父母的基因組的問題,涉及到倫理學、法律學,還有技術的問題,都有待慢慢發展。因為誰授權改變先代的遺傳密碼,這是一個需要國家來立法的問題,不然隨便一個人把自己的遺傳密碼按自己的意願改變了,那我們下一代會怎麼做?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這是要人類社會共同制定的,所以不會允許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我不相信這個事情可以做、我是不贊成的。” 陳潤生説。
“其實,利用基因技術治病早就有了,只不過我們利用的只是一小塊,還有一大塊不知道。我們要逐漸地引導大家去發展那一大塊,這樣我們逐漸做得越來越精準,這時候我們治療的範圍,靶向藥物的種類就會大大豐富起來。”陳潤生認為,精準醫學的核心就是組學大數據和醫學結合,精準醫學不外乎就是把上世紀破譯人的密碼以來,所有在分子水準上獲得的知識,挖掘這裡面和醫學相關的東西,用到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來。
“精準醫學目前存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一個挑戰就是遺産密碼當中的暗資訊。”陳潤生進一步對記者闡釋説,“在我們的遺傳密碼裏,實際上精確知道規律的,當前只有3%,另外97%實際上我們並不清楚它的規律。現在臨床醫學用的所謂分子標記以及腫瘤所謂靶向治療的靶點,全是來自人類遺傳密碼裏這可知的3%,這3%就是我們從中學的教科書裏就傳達給我們的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現在我們應當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去發現人類遺傳密碼當中那97%暗資訊,這97%的遺傳密碼是不編碼任何多肽和蛋白質的。發現它們哪些可以導致腫瘤,哪些可以作為藥物治療新的靶向,這一定會對嚴重疾患的治療有一個明顯的提高。進入21世紀以後,全世界有四五十個實驗室同時在找,來自非編碼的這97%是否有産物?結果全都找到了來自非編碼的那些轉錄産物,這就證明非編碼序列在不停地工作,其實一定是實現我們迄今為止還不知道的生物學功能。從我搞基礎研究來講,這是個巨大的機會,因為它會為疾病診斷治療提供全新的方向,會為全新的藥物設計和研發提供全新的平臺,會為動植物新品種、新性狀的培育提供全新的機會。”
據了解,自2015年1月25日奧巴馬在美國的國情咨文裏提到開展精準醫學,精準醫學已經在全世界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我國也啟動了精準醫學的項目,經過一年多時間,大約已經確立了60個左右的項目,目前的投資額度已達到12億。(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