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4日宣佈,兩岸領導人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這是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面與直接交流溝通。“習馬會”不僅有利於維護臺海和平,大大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建設,更對兩岸堅持走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引領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習馬會”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政治互信是兩岸領導人會面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2008年以來的國民黨執政過程,是一個兩岸互信重新建構與累積的過程。特別是2013年以來,馬英九與國民黨領導人相繼發表談話,兩岸間的政策共識更加清晰,這就是兩岸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都認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立場。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大陸政策的確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測性,深化了兩岸政治互信,也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創造了必要條件。
如何向兩岸與國際社會充分展現和平及其價值,深刻總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經驗,進一步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應是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重要看點。讓子孫後代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實現長期與制度化和平,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去年9月曾強調,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為在世界上共用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今年3月在參加全國政協聯組會時,他進一步明確指出“和平是寶貴的,和平需要維護。”兩岸關係過去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進展,有力地維護了臺海地區和平。但面對臺海局勢新變化,如何消除“臺獨”分裂勢力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讓更多人成為臺海和平的關心者、參與者與維護者,則是每一位珍愛和平者必須思考的。
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雙方對2005年兩黨領導人會面以來和平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過去10年來,兩岸利用有關溝通平臺和溝通聯繫機制,在“尊異化異”與“求同聚同”基礎上,通過對話與協商,妥善處理與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以及新産生的問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了寶貴經驗。如何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會得而復失,如何使兩岸關係沿著和平的康莊大道繼續前進,歷史經驗已經充分向世人闡明。
兩岸領導人會面充分展現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彈性、包容與善意。“習馬會”是在雙方解決了會面時機、場合、身份、成果等一系列困難與挑戰基礎上實現的。會面地點、互相稱謂的選用,表明大陸充分考慮了臺灣方面的各種關切。“習馬會”也有力澄清了各界關注的一個疑慮:大陸因為擔心民進黨可能收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而開始收縮對臺政策,事實並非如此。
領導人會面已成為兩岸現狀的一部分。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大選”中一再聲稱要維持兩岸現狀,但兩岸現狀卻是在不斷變動之中,她如何維持互利與穩定的兩岸現狀,有什麼辦法與路徑?我們對此有太多疑問!民進黨如何看待“習馬會”,還是慣用的抹黑伎倆嗎?無論是“賣臺”、還是“沉迷于個人歷史定位”、“幻想諾貝爾和平獎”等等,老套劇本也都僅此而已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並非兩岸某一政黨專利。蔡英文與民進黨的變與不變,是否真的要謀求島內藍綠和解與兩岸和解,近在眼前的最好測試,就是看其對“習馬會”的反應。
毫無疑問,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歷史性會面,已經改寫兩岸關係發展史。但兩岸領導人的一次會面,並不可能解決過去60多年來所累積的所有政治難題。我們必須摒棄把領導人會面當作一張牌來打的心態。“習馬會”顛覆了傳統的慣性思維。兩岸領導人會面,並不是一定要到最後一刻才能出手,或者一旦出手就要體現一個具有終局性質的成果。兩岸關係發展仍須遵循漸進、務實與平等的基本規律與路徑。(作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所長)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