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胞免簽注今起實施 電子臺胞證排除干擾年內推出

2015年07月01日 08: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陸對臺灣同胞免簽注政策今天(1日)起正式實施。臺胞持有效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臺胞證)即可經開放口岸來往大陸並在大陸停居留,無需辦理簽注。

  臺胞免簽注 具體如何實施?

  臺胞免簽注政策從提出到正式施行,只有短短約半月的時間。

  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第七屆海峽論壇上宣佈,大陸將進一步為兩岸同胞交流創造更好的條件,包括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並適時實行卡式臺胞證。

  6月18日,國務院公佈修改後的《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同一天,公安部出臺具體規定。

  免簽注新規的要點主要包括:

  1、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及其派出或委託的有關機構,自7月1日起不再辦理臺胞簽注,口岸邊檢機關不再查驗臺胞簽注,臺胞僅需持有效的臺胞證即可來往大陸並在大陸停居留。

  2、臺胞證有效期不變,仍為5年。臺胞申請辦理臺胞證的渠道不變,從臺灣地區、港澳地區申請來大陸的,可向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派出或委託的有關機構申請;未持有效出入境證件直抵入境口岸的,可向口岸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一次出入境有效臺胞證;在大陸的臺胞可就近向居住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提出申請。

  3、臺胞持有效的五年期臺胞證,在具備自助查驗條件的口岸邊檢機關備案後,可實現自助通關。

  仍需持臺胞證 不是可無限期居留

  臺胞證分為5年多次出入境有效和3個月一次出入境有效兩類。取消臺胞證簽注後,持有5年多次出入證的臺灣居民可在有效期內多次來往大陸並在大陸停留、居留。持有3個月一次出入證的臺灣居民可一次入出境大陸並在3個月有效期內停留。

  取消臺胞簽注制度,不意味臺灣居民來大陸後可以無限期居留。國務院關於修改《辦法》的決定,明確了臺灣居民在大陸合法居留的法律義務,規定臺灣居民“來大陸後應當在所持旅行證件有效期內按期離境。所持證件有效期即將屆滿需要繼續居留的,應當申請換發”,並保留了原辦法中有關逾期居留法律責任的規定。

  電子臺胞證年內實施 排除干擾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有關負責人6月18日答記者問表示,年內將實施電子臺胞證,正在籌備對5年多次出入境有效臺胞證的電子化升級改版工作。

  據悉,新版電子臺胞證將參照旅行證件的國際標準,應用成熟的技術工藝設計製作,並借助資訊化手段為臺胞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出入境服務。

  對於這些新規,臺灣島內有部分人有些疑慮和雜音。一些人聲稱,這是大陸“統戰陰謀”和“糖衣炮彈”,目的是使臺灣“香港化”、“大陸公民化”。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6月24日進行直接而明確的回應。馬曉光説,這項重大政策為的是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往來,推動兩岸同胞之間交流,是為兩岸民眾謀福祉,因而也得到兩岸民眾,特別是廣大臺灣民眾普遍歡迎,得到臺灣主流媒體輿論高度肯定。

  根據介紹,未來的電子臺胞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這一證件名稱沒有改變,出入境證件的功能沒有改變。

  馬曉光稱,對於任何有助於兩岸同胞交流往來的措施,“臺獨”政客們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然而他們那些歪曲基本事實的誤導性言論也太低估了臺灣民眾的判斷力,因此是不值一駁,甚至是不值一哂。

  大陸方面的態度表明,電子臺胞證的實施將排除“臺獨”干擾,不會被擱置。

  便利臺胞常態化 未來推進更便利化

  回溯過往,多年來,大陸方面一直推出舉措,便利臺灣同胞來往大陸。

  2004年以來,大陸方面陸續授權福建、上海、江蘇、北京等20個省、自治區相關部門為在大陸的臺灣居民補換發5年有效臺胞證。

  2008年,大陸調整5年有效臺胞證號碼編排規則,自當年9月25日起,實行臺胞證號碼“一人一號、終身不變”。

  2011年,臺胞來大陸簽注收費標準全面下調,總體降幅達50%。

  已入境臺胞可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委託的縣級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辦1年、2年有效多次入出境簽注,符合規定者還可申請5年以內居留簽注。

  2012年,臺灣居民來往大陸簽注最長有效期由1年延長至2年,且實現按需申領。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為臺灣居民免費提供原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號碼加注服務。

  大陸方面為臺胞提供緊急情況下3個工作日辦理臺胞證、1個工作日辦理簽注服務。

  如今,臺胞簽注取消。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早前指出,今後,公安機關將繼續致力於為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及在大陸停留、居留創造良好的入出境環境,提供更大入出境便利,不斷提高服務管理水準。(朱念)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