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南市長賴清德6日宣佈不到市議會備詢,抵制國民黨臺南市議長李全教。賴清德此舉形同癱瘓“府、會”運作,引起各界關注。
據了解,李全教被控在市議員選舉中賄選,臺南市地檢署對他提起當選無效之訴;在市議長選舉中,李全教意外獲勝,被控“金錢介入”,檢方展開偵查。
臺南市長賴清德6日宣佈,在李全教的議員及議長選舉官司還未厘清之前,他不進入市議會備詢,而且,只要李全教主持市議會,市政府官員都不會參加。
臺南市議會原定6日召開臨時會,因民進黨議員集體不簽到而流會,李全教宣佈延會到15日再議。
7日,國民黨臺南市議員高調炮轟賴清德“挾持司法、玩弄民意”。民進黨臺南市議員低調以對,表示事先不知情,但會支援賴清德,與賴清德採取一致行動。
國民黨前臺北市議員林晉章指出,首位拒絕向市議會備詢的“直轄市長”就是陳水扁,賴清德此舉不免令人懷疑是在效倣陳水扁、為“大位”鋪路。據介紹,陳水扁在1994年年底當選臺北市長,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就曾拒絕到市議會備詢,1998年年底又以輔選為由向市議會請長假,引發泛藍陣營反彈。陳水扁屢次與議會鬧翻,卻總能挾其高民意支援度與議會對抗,雖然沒能連任臺北市長,卻順利奪下“總統”大位,重點就在於當時他總是能夠引領話題,同時又能因勢利導地讓輿論跟他站在同一邊。林晉章認為,賴清德此次拒絕向市議會備詢,明顯是在借題發揮,一來要爭回綠營錯失臺南市議長寶座的面子,二來就是要仿傚當年的陳水扁,為2016年“總統選舉”鋪路造勢。
分析
賴面臨三質疑
賴清德此舉在政治風險上要面臨3個質疑:
一、“反應過度”,不成比例
賴清德的大動作,主要是衝著李全教的議員與議長選舉案而來,但只為了議長選舉案,就要賭上整個“府、會”關係,宣告不準市政府團隊出席議長李全教主持的會議,等於丟棄行政、“立法”監督制衡原則,也明顯逾越了“官員接受民意機關監督”的規定。為了議長選舉疑雲,採取大規模的“焦土戰術”,明顯不成比例。
二、對李全教“未審先判”
李全教目前有議員當選無效的官司,還有議長選舉疑雲待查。司法未定罪前以“無罪推定原則”對待,這是基本“法律”常識,賴清德不會不知,但他此舉已經是“未審先判”。
三、否定“代議政治”
賴清德6日在記者會上,舍“議會監督市政府”之途,強調“開放政府,讓市民直接監督市政府”,其實,這是一句空泛的政治語言。讓市民如何直接監督市政府?連賴清德自己也説得不具體。若市民能直接監督市政府,那麼,臺灣現存的“代議政治”就可以“打包”了。 (據臺灣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