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臺灣電視政論節目,現在紛紛以“反藍”、“打馬”為時尚,言辭越激烈,收視率往往越高;在新興的網路媒體上,“臺獨”反馬言論更是甚囂塵上;至於傳統的紙媒,曾經的老大老二——《中國時報》、《聯合報》早已喪失昔日的光環,而“臺獨”、“反中”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坐穩頭兩把交椅。不管是電視、網路還是紙媒,臺灣媒體這些年都有“綠化”的趨勢。導致臺媒“綠化”有多方面原因,而馬“政府”喪失輿論陣地,也讓其不可避免地陷入施政困境。
爭奪年輕人 《蘋果日報》由中立轉綠
在遍及臺灣各地的“7—11”、“全家”便利店,有島內四大報紙供消費者購買、取閱,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期報紙,都是《自由時報》最厚,有100多個版是家常便飯,《蘋果日報》次之,而《聯合報》、《中國時報》經常只有二三十個版。報紙版數多是因為廣告多,廣告多是因為商家看中其發行量和影響力。
臺灣新聞界資深學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彭懷恩嚮導報記者透露,目前在臺灣,老牌“臺獨”報紙——《自由時報》所佔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發行量對外宣稱是五六十萬份;而《蘋果日報》發行量大概是40萬份,其政治立場過去被視為中立,對於藍綠,經常是各打五十大板,不過就彭懷恩觀察,這種狀況在“太陽花學運”之後有所改變,“《蘋果日報》主要還是想爭奪年輕人的市場,年輕人要爭取什麼反對什麼,報紙就要跟進,這也導致其看起來越來越綠”。
《中國時報》、《聯合報》曾長期是臺灣報業的“兩強”,島內自打出現藍綠對立後,這兩份報紙被歸為“藍媒”,如今它們兩家發行量加起來,也不如《自由時報》一家多,廣告量比歷史巔峰時期萎縮太多。
雜誌方面,《新新聞》是老牌的時政週刊,雖然長期扮演批評者角色,但總體來説還算中立理性,不過近兩年其立場急轉,“臺獨”言論激烈程度,甚至可以同《自由時報》“媲美”。
“打馬”最狠 年代電視臺變深綠?
這種“綠化”(至少看起來是)也表現在電視圈。過去一般認為三立、民視屬於綠媒,其他一般是中立或是偏藍媒體,不過現在情況有所改變,其中以年代的轉變最為明顯。島內名嘴楊蓮福告訴導報記者,由於馬“政府”曾停播年代的一個臺,雙方就此産生過節,年代新聞臺的政論節目便加足馬力“打馬”,沒想到收視率一再飆高,島內電視圈也一窩蜂地形成批馬風氣,“就連像東森這樣的電視臺,立場是比較中立客觀的,但有時候也是批馬不遺餘力”。
年代的出格表現也引發了大陸網友的關注,有人甚至以“深綠媒體”稱之,其老闆練臺生(外省第二代)也被稱為“綠營媒體大亨”。彭懷恩指出,年代的轉向,主要還是受收視率影響。他分析説,晚上會坐在家裏看政論節目的觀眾,以中下階層的中年人居多,而中上階層和社會精英可能會選擇聽音樂會,因此節目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就會越來越傾向於用批判、謾罵的方式來留住觀眾。
在“打馬”成為潮流的當下,電視圈的“打馬悍將”便成為香餑餑。楊蓮福説,名嘴們的受歡迎程度通常並不取決於名嘴本身的論述能力,最主要還是看收視率,觀眾愛聽什麼話題,名嘴就講什麼。
藍網民成“另類” 網路媒體綠油油
相對於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臺灣的網路媒體更是一片綠油油。批踢踢實業坊是臺灣最知名的社交論壇,這裡被稱為“臺獨”、綠營網民的大本營。
彭懷恩教授表示,網路媒體是年輕一代的天下,不過這裡的藍綠網民比例卻有相當大的差距。據他研究,在臺灣主要網路論壇中,偏藍網民佔比只有不到30%,而偏綠網民已超過70%,加上藍營的論述能力本來就很差,在新興媒體上更是缺乏運作能力。
楊蓮福也認為,馬“政府”在網路世界確實沒有話語權,原因是他們不重視,也不了解。新興媒體發展迅速,也是“九合一”選舉過後大家才看到,原來臺灣30歲以下的選民,是不看報紙的,網路和智慧手機也取代了電視,成為了年輕一代接受訊息的主要來源,這也意味著未來在臺灣選舉中,應更注重這一塊的宣傳力度。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楊思萍)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