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兩岸一個高校論壇期間,臺灣教育部門一位負責人發言時表示,希望未來臺灣高校能進一步向大陸開放,也希望大陸能開放更多省市學生赴臺灣學習。而之所以該負責人這麼説,一是為了適應交流發展形勢需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臺灣出現“少子化”的現實,讓全臺灣160所大學生源出現大面積空缺。
■未來兩年臺灣至少有100所高校缺生源
到2016年學年,臺灣的大學生源將比前一年減少54552人,據估計,屆時臺灣160所大學校院恐有100所受到影響,30所面臨退場轉型或縮班的困境,更嚴重的是有千名博士師資面臨失業,勢必在臺灣社會投下一顆震撼彈。
這是臺灣教育部門的一個調查報告顯示的數據。
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吳思華日前在臺灣所謂的“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兩年後臺灣的大學將面臨“少子化”衝擊,未來全臺灣大學一年將少3萬名生源,這相當於整體高教少了新台幣30億元的學費收入。
“為因應‘少子化’的來臨,教育部門10多年來,已從政策面採取不少措施,包括獎勵招收境外生、開放招收大陸學籍生與短期研修生等,其中以招收陸生績效較為顯著,但涉及的問題也較複雜,值得探討。”
據了解,從2009年秋季起,大陸高校開始大批選派學生付費來臺短期研修。2010年8月19日,臺灣所謂的“立法院”通過了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赴臺修讀學位的“陸生三法”。
2011年1月,臺灣教育部門公佈第一階段承認大陸以“985工程”為主的41所大學學歷,接著臺灣成立“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陸聯會”);大陸教育部門則在北京成立“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負責兩岸招生事務工作。
2013年1月,臺灣教育部門進一步公佈承認大陸111所“211工程”大學,5月又公佈承認191所示範及骨幹專科學校學歷,2014年4月再增加承認18所專業獨立高校學歷,使臺灣認可的大陸大專院校達320所。
而在短期研修生方面,兩岸的界定為“校對校”的交流,可以是一學期或一學年的交換生或付費研修生。2009年大陸高校來臺的短期研修生為2888人,之後人數年年攀升,2010年有5316人,2011年11227人,2012年15590人,2013年達21233人,2014年上半年則已有10428人。
在正式學籍生方面,2014年招生名額增加到4700名,內含1000名專升本,並開放公立大學256個學士班名額,共錄取陸生2734名。目前各校陸續開學,陸生也正來臺註冊就學中,如果扣除已畢業之碩士生,在臺大陸學籍生約有6230人,加上短期研修生,陸生1年在臺學生人數約達27500人,這個數字正好可以彌補2016學年度大學校院因“少子化”造成的招生缺額的一半。
■招陸生臺灣需拆除各種藩籬和“反陸”心態
儘管在兩岸教育交流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這還只是剛剛起步。兩岸學者表示,要解決陸生赴臺就讀問題,除了大陸開放更多省份之外,主要在於臺灣必須拆除很多影響和束縛陸生赴臺就讀的各種藩籬。
臺灣實踐大學一位學者認為,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對臺灣至少有四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緩解臺灣私校招生不足的嚴峻問題。二是可以透過赴臺就讀的陸生改變大陸對臺灣的看法。三是增加臺灣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四是兩岸學生充分交流學習彼此之長,“開放陸生來臺四年來,這四個好處已逐漸具體顯露。”
上述臺灣實踐大學這位專家表示,尤其大陸的學生來臺讀書,讓兩岸年輕人可以交流文化、交換見聞,在切磋中彼此學習、共同成長。年輕時代是最不計較現實利益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階段裏兩岸年輕人增加交往,培養的感情也最深,容易成為一輩子的朋友。雖然大陸仍有許多對臺灣不友善的聲音,但來過臺灣的陸生,絕大多數都對臺灣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深厚的情感,他們將來都是大陸內部最堅定的知臺派、友臺派、護臺派。
不過,由於目前在對陸招生上實行的“三限六不”顯然將多數陸生擋在門外。因此,要進一步開放陸生赴臺讀書,臺灣方面必須釋放更多善意,拆除政策藩籬外,臺灣島內綠營人士也應該拋棄“逢中必反”心態,要有心胸容得下陸生在臺學習和生活,包括照顧他們的權益等。
(來源:人民政協報)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