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陸涉臺學者陳先才在臺灣《美麗島電子報》撰文,原題《蔡英文回鍋恐面臨三大難題》,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正式宣佈將參選今年5月份民進黨主席改選,此舉無疑使民進黨的黨魁大戰未來有可能上演三國演義之大戲碼。對於一直在綠營擁有高人氣的蔡英文而言,此次回鍋參選黨主席,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有志在必得的旺盛企圖心,這無疑給蘇貞昌的連任之路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事實上,以蔡目前在綠營的高人氣,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或狀況,最終拿下黨主席寶座應是手到擒來。
然對於蔡英文的政治仕途企圖心而言,黨主席顯然不是她的終極目標,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標應是直指2016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而此次角逐黨主席不過是她角逐2016年的跳板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蔡英文此次角逐黨主席,其肩上的任務其實並不輕鬆,蔡必須要徹底説服黨內同志及其挑戰者。即民進黨為什麼要選擇她回來重執黨機器,她將給民進黨未來什麼樣的發展前景,這些都是蔡需要回答的重大問題。筆者以為,對於有志於角逐2016年的蔡英文,她恐怕在以下幾個問題上再也不能回避了:
首先,如何為民進黨提出具體的兩岸政策論述?
這其實是蔡英文最難解答的問題。如果按照蔡過去的邏輯與表現來觀察,基本上她是以模糊策略來應之,諸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玄而又虛的古漢語詞彙來搪塞,從2012年的經驗來看,顯然蔡的這一招術完全失效。但2012年之後蔡是否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呢,目前還需觀察,因為至今蔡在兩岸政策上仍然沒有任何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論述,基本上沒有大的作為。事實上,蔡如果當選黨主席後,在兩岸政策上不能或者不敢對民進黨傳統論述有所突破,恐怕既無法與大陸取得互信,也無法獲得島內多數民意之認同,其2016年之路仍然有風險。
其次,如何處理民進黨集體性的“逢中必反”行為?
長期以來,由於民進黨政治人物基於個人政治利益而操縱兩岸議題,逐漸使民進黨內部形成了集體性的“逢中必反”之思維,這對於兩岸良性互動的傷害相當嚴重。事實上,目前民進黨內部的“逢中必反”思維,已不是單個人的行為,而是集體性的躁進彰顯,僅從2008年以來的兩岸關係來看,無論是陳江會,還是ECFA,無論是陸生赴臺,還是服貿協議,民進黨都一直扮演為反對而反對的角色。而包括蔡本人在內的民進黨諸多政治領袖也常常在島內兩岸政策議題上也展現出這種反中的情結。如果蔡順利當選黨主席後,民進黨仍然經常上演“逢中必反”的情緒,恐怕對民共互動相當有傷害,也會讓臺灣主流民意對民進黨重返執政有顧慮有恐懼。因此,蔡未來能否改變民進黨“逢中必反”之意識形態,其挑戰無疑相當巨大。
最後,如何與臺灣民間社會真正結合起來?
蔡在2012年敗選後曾表示將深入臺灣民間社會,爭取公民社會運動力量。但從目前的情況來觀察,蔡在連接臺灣民間社會這一課上雖然有努力,但效果並不彰顯,其未來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其原因在於臺灣公民社會,包括公民運動之興起都是與特定的議題相關聯,而公民社會運動團體與民進黨的利益雖然有一些是契合,但更多的則不是契合,甚至有利益的重大衝突。加之民進黨自身政黨形象並不完美,包括蔡在內的民進黨諸多政治人物在扁案問題上的閃爍其詞等表現,也讓臺灣不少民眾相當不滿。因此,對於蔡而言,未來是想真正對民進黨進行徹底的改造,還是只把黨主席視為其角逐2016年跳板,其動機不同,意義當然不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