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放大陸學生赴臺讀大學後,臺灣學界和媒體常常議論,認為大部分陸生比較臺灣本土學生更為優秀,臺生應該有憂患意識,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我在臺灣交通大學讀研兩年多,從接觸臺生中,覺得兩岸學生其實各有優勢和長處。
相較于臺生來説,陸生確實考試成績會更好,主要是陸生花費在功課上的時間更多,這可能與身處異鄉、社交活動較少有關係。此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坐板凳”,填鴨式灌輸,靠題海戰術來致勝,陸生養成更願意花大量時間學習的習慣。
除了顧好學業外,臺生大多數人需要自己賺取生活費。我班上的臺灣同學,絕大多數上了大學之後學費靠助學貸款,生活費依靠工讀來賺取。而在臺的陸生不能打工,學校也會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學金,基本不需要為錢發愁。此種差異,勢必導致了臺生無法把精力百分百投入到學業當中。
然而,臺生有一個明顯的長處,他們更富有活力和創造力。在繁重的課業和生活壓力下,臺生的生活依然非常豐富,比如我們班一共16個人,其中兩人有自己的樂隊,常常去演出。在做研究時,臺生也常常會迸出一些有趣的想法,有個男生就執著做了一年多有關於僵屍的研究。相較之下,我們陸生,每日的生活是:寢室--研究室--餐廳,三點一線,生活則略顯單調。
陸生與臺生的心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主要是與各自成長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關係。
大陸人多,人才也多,勢必競爭也更激烈,大家從小就有強烈的競爭和憂患意識。加上“狼多肉少”的現實,陸生會學習更加勤奮,且更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就是説,目的性非常強。
而臺灣社會的工作競爭壓力要小很多,從臺北滿街頭的咖啡店和悠閒喝下午茶的人們就可管窺一斑。拿碩士生來説,他們一畢業,就基本可以進入薪資較高的公司,所以大部分臺生畢業後並不急著找工作,常常到臺灣地區以外邊打工邊遊玩一年,用他們的話來説,“工作遲早會找到啊”!
不同的教育和社會環境,造就了各自的理念和追求目標。因此,很難比較陸生和臺生誰更具競爭力。在臺灣的教育模式下,我也學到很多,慢慢開始覺得唸書並不是一件目的性很強的事情,甚至覺得做研究一點都不枯燥反而非常有趣,這種轉變讓我驚訝的同時也深深反思。下一篇中將詳細描述下臺灣的美式教育。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