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人在大陸:便捷舒適特立獨行的廈門“地上鐵”

2013年08月12日 11:1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2日刊載新北市王新偉文章稱,搭乘“廈門BRT快速公交”,絕對沒有塞車的問題,加之專用道很寬,發生意外事故的機率很低;廈門BRT的便捷性與搭乘舒適度,一點不輸地鐵,也許不久的將來,在大陸更多城市都會看到這種獨特的快捷運輸系統。

  全文摘編如下:

  來到廈門,跟當地導遊打聽“廈門BRT快速公交”要怎麼搭,她馬上露出一臉自豪的表情,音量也提高了八度,不但鉅細靡遺的跟我介紹“廈門BRT”的便捷性,還畫了路線圖教我在哪搭車。言外之意,“廈門BRT”雖然行駛在高架橋上,但快速便捷可是一點不輸地鐵,用廈門人的講法,“廈門BRT”就是廈門的“地上鐵”。

  我沿著跟臺北故宮同名的故宮路轉到廈禾路上,寬闊的大馬路上赫然出現一條淺藍色的高架橋,最近的車站叫“思北站”,高架的外觀有點像臺北捷運的文湖線,但顯然站體龐大許多,尤其通往車站的人行陸橋橫跨整條大馬路。陸橋雖然設有電扶梯,但卻沒有加裝遮陽板,乘客上下都要頂著烈日,若是碰到風雨,電扶梯還會暫停使用,對行動不便者來説頗不方便。

  廈門BRT車站有兩層,人行陸橋直通售票處和出入閘道口,再上一層才是月臺搭車處。廈門BRT採人工售票,乘客必須先報站名,服務人員收取車費後會給一枚儲值過的藍色塑膠代幣,每一站的票價僅人民幣5角,全程十幾個車站也不過7、8元人民幣。

  車站內張貼有“廈門BRT”的簡介和行駛路線圖,我仔細研究了一番,才知道這種BRT大眾運輸系統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像是法國里昂、日本名古屋、巴西聖保羅等,這些城市都有類似的BRT。

  大陸雖然起步較晚,卻是發展迅速,由於大陸的農村人口快速向城市流動,造成很多城市既有的公交系統已難以負荷;而申請建造地鐵因投資龐大,中央審批又曠日費時,所以很多二三線城市都轉而建造這種投資規模較小,但能夠很快投入營運的BRT系統,而且BRT建成後未來還是可以根據需要再升級成輕軌,朝向軌道電車發展的空間很大,因而目前大陸有十幾個城市都在興建這種BRT。

  廈門BRT于2008年9月1日建成通車,目前有紅黃綠3條路線連接廈門島內外,路線總長超過93公里,由於廈門BRT的票價低、站點密集,且班次多,大約3到5分鐘就有一班車,所以成為廈門市區公共運輸的主力。

  廈門BRT由於6月才發生一輛行駛中的公車遭人縱火爆炸事件,造成很大的傷亡,所以車站內都加強了安檢,攜帶包包的乘客必須配合安檢人員打開包包檢查,而公車上也增設了隨車人員。上到3樓的乘車月臺,隧道式的半圓形屋頂可自然採光,高度到腰部的感應式安全閘門,看起來跟臺北捷運頗有幾分相似,而看不到鐵軌的公車專用道路,跟一般的馬路完全一樣,迎面駛來的也不是電車,而是一般的公車,所有這些都令人感到新鮮。

  這時迎面駛來一輛深藍色的公車,車身橘色的“BRT廈門快速公交”字樣十分醒目。公車靠站後,車站廣播系統會播報路線和站名,乘客則在月臺工作人員的引導上下車,此刻不是尖峰時段,所以搭車的乘客並不多,秩序井然,車內裝設也與一般的公車並無兩樣。

  這時我注意到對面方向也駛來一輛公車,卻是一輛中間有黑色鉸盤連接的加長公車,它比一般公車足足多出半個車廂,原來這是廈門BRT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和緩解尖峰時段運營的壓力,從2010年陸續啟用的18米鉸接公交車。此種加長公車可以載客160人,時速達到85公里。

  在BRT專用車道上沒有紅綠燈,一路上也看不到任何標示,因為只有公車可以行駛,起點和終點站才會設有停車場,可供公車回轉。但令人好奇的是,BRT公車的維修和加油是不是都要在高架道路上進行?

  搭乘BRT,絕對沒有塞車的問題,加之專用道很寬,發生意外事故的機率很低,而且沒有電車行駛軌道發出的巨大噪音,公車行駛在高架橋上,廈門市的風景也盡收眼底。

  廈門BRT跟地鐵一樣,只要不出站,3條線路可以任意搭乘,我來回搭了幾趟,感覺它的便捷性與搭乘舒適度,一點不輸地鐵,難怪對大陸很多亟欲發展快捷公共運輸的城市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許不久的將來,在大陸更多城市都會看到這種獨特的快捷運輸系統。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