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郭羿承見證了大陸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從鮮為人知到政府提出“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他覺得自己迎來了“最好的時機”。“我到大陸十來年,知道只要政府一動員,力量就會很快集中運作起來。”實際上,Artkey去年在大陸的銷售額比2010年增長了整整十倍。
郭羿承遞出的名片上,除了繁體字寫著的“Artkey藝奇藝術顧問(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等信息,還特別印著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去年6月,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臺北合璧展出,引發關注。Artkey作為臺北合璧展的合作夥伴之一,把數字真跡版《富春山居圖》帶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個城市展出,讓大陸民眾也有機會一窺名畫全貌。
郭羿承還有另一張名片,用簡體字寫著“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國際藝術授權基金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自2009年擔任這項職務後,他就開始頻繁地跑各地博物館,從館藏品中找出具有文化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東西做成授權商品,並協助博物館禮品中心營運。
自去年免費開放後,大陸各博物館也在尋找出路。“臺北故宮博物院紀念品商店每月的營收就達6000萬臺幣,”已與臺北故宮合作十多年的郭羿承正努力把經驗在大陸推廣。
在推動兩岸交流的同時,郭羿承也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便利。現定居上海的他每月至少要在北京、臺北各待五天,“直航後,不用再繞經香港,從上海到臺北比到北京快半個小時。”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