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公佈數據:贊成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民眾達八成。
兩岸的事説簡單也簡單,説複雜可真複雜。坐在一起談談,就走過了近40年的漫漫長路。早在1955年的印尼萬隆亞非政府首腦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就向世界傳達了願意討論緩和臺灣地區緊張局勢的意願,又在1963年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安排,這一系列對臺政策系統化地呈現在1979年的《告臺灣同胞書》中:“首先應該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可惜大陸一直沒有得到臺當局回應,1979年,蔣經國仍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來回應“三通”。
但民意蓄勢欲發。筆者聽到過的一個小故事是那個大背景的濃縮,臺灣的一個公務員團隊途經香港,其中一位晚上偷偷到飯店總臺寄信到大陸尋親,沒想到突遇自己的處長,他嚇得反覆解釋,那位處長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什麼都沒看見。”寄信人回到臺灣惴惴不安,半年後平安無事才平靜下來,從此他視那位處長為終生好友。“要知道,如果他告發我,我就是‘通匪’啊,要坐牢的。”
尋親是常情,老兵把“想家”二字寫在背上是被壓抑的常情的宣泄。1987年,蔣經國離世前終於開放老兵回鄉探親,自此,兩岸的鐵門拉開,探親、觀光、做生意的人絡繹于途。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1993年,兩岸經由海協會和海基會首次坐在談判桌前。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