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今日“看兩岸”欄目刊文《有禮貌的臺灣 讓我受寵若驚》,作者是新疆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教授,曾三赴臺灣探親,作者談及在島內的感受,稱處處都能感受到臺灣民眾禮讓的習慣,從“博愛座”到無障礙設施,在“謝謝”聲中作者不僅感嘆“有點受寵若驚了”。
全文如下:
去年我到臺北探親已經是第三次了,可謂是臺灣走透透,用嫁到臺北的女兒的話説“你們比臺灣人還臺灣人呢!”。
2006年我們第一次到臺灣,對臺灣不了解。記得有一次我和老伴站在臺北車站附近馬路上,拿著臺北市地圖研究旅遊路線,走來一位中年男士問:“伯伯我能給您幫什麼忙嗎?”我們當時有一種戒備的心理“小心壞蛋來了”,很“客氣”地謝絕他,至今想起我都有些內疚。
我的腿疾時常造成下蹲、站起困難。記得有一次我和老伴在臺北中山紀念館參觀,我坐在大殿的臺階上,以101大樓為背景給老伴照相,拍照完了,我卻站不起來,老伴死活拉我不起,這時,走來一位中年婦女,不由分説地把我拉起來,我們還沒來得及説謝謝,人家已經走遠了。
有次上街買東西,我臨時要上廁所,女兒把我領進一家商店,“不買東西用人家廁所可以嗎?”,當時我腦中閃出這想法,女兒“可以借用一下衛生間嗎?”的話已經説出了口,女主人十分客氣的説“請!”,我們出來,“謝謝”兩字還沒搶在人家的“謝謝”前面,給我的感覺似乎是我用了她家廁所,是給足了她面子似的。
第二次到臺北,我和老伴自告奮勇去報臨時戶口。到了中山路派出所説明來意,所長客氣地請我們坐下,還泡茶招待我們,我真有點受寵若驚了。
臺北的交通十分發達,有公車、捷運,班次很多,車上設有深藍色的“博愛座”,專門給老弱病殘、孕婦用,年輕人寧可站著也不佔用。公車每到一站有人下車,總能聽到司機溫馨的“謝謝”聲。
凡有樓梯的地方無論餐廳、捷運站、醫院,均有電梯和升降梯,升降梯內壁上還刻有盲文。在慈湖公園、臺大醫院門口有殘疾人輪椅升降的齒輪設備。回憶起2009年,我去新疆哈密市參觀新建的“哈密王府”,三層樓高的哈密王府要一台階一台階爬上去。爬上去時我已經氣喘吁吁了。我當時就問“如果有坐輪椅的外賓來怎麼辦?”,接待人員瞠目結舌。
快要回去了,女兒想買些茶葉送給新疆的親朋好友,才聽她給南投的朋友打電話,隔天早上我和女兒晨練回家,門口停著一輛標有“宅急便”的小車,進了家門,管理員即通知女兒,“小姐,您的包裹到了”,一看是一箱發自南投的茶葉,這樣的效率除了讚嘆還能説什麼哩!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