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論壇”在泉州召開,數十位來自兩岸文物界、建築界的專家學者齊聚古城。16日下午,與會專家來到位於南安官橋鎮的蔡氏古民居,實地考察閩南紅磚建築。
尾部高翹的屋脊、精美的雕梁畫棟、栩栩如生的磚石浮雕、鐫花刻鳥的窗欞……一走進有著閩南“小故宮”美譽的蔡氏古民居,兩岸專家就為這佔地3公頃的紅磚古建築群所震撼。
“兩岸紅磚建築文化一脈相承。”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表示,紅磚建築是以廈漳泉為核心的閩係建築的重要特色,紅磚不僅僅是建材,更代表一種歷史、文化和資産價值。
“蔡氏古民居的主人不僅把紅磚當成建材來建房,而且把紅磚加工成工藝品來做裝飾,整片建築群既壯觀又華麗。”林教授指出,在此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金門山後的‘十八間王家厝’就跟這裡造型差不多,共有18棟整齊劃一的傳統閩南古厝,是金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産,也是閩南傳統聚落的經典。”
數百年來,紅磚古厝隨著泉州人闖世界的步伐傳遍海外,特別是在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據介紹,臺灣傳統建築中常見的紅磚紅瓦建築就深受泉州紅磚古厝的影響,如臺北陳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傳統民居,都完好地表現了泉州紅磚古厝的風格特點。
“無論是結構、材料,還是建築風格,臺灣典型民居都與閩南傳統民居一脈相承,臺灣約七成建築秉承閩係紅磚建築風格。”來自臺灣文化大學的李乾朗教授説,目前,臺灣有1600多棟古建築列入保護範圍,其中紅磚建築佔至少一半,金門相對集中,其他分佈臺灣本島。
當天,兩岸專家學者還考察走訪泉州天后宮等富有濃郁紅磚風格的建築。林會承表示,這次到泉州參加的“閩係紅磚建築的保護與傳承”論壇可以説是兩岸攜手保護紅磚建築的一個起步,“兩岸可以共同對紅磚建築的文化、歷史等領域做進一步探討和保護,其意義重大。”(孫虹 蘇巧鳳)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