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日電 題:曆盡劫波兄弟在——退伍軍人方國凱和他的臺灣兄長
新華社記者 林建楊
當“莫拉克”颱風8月8日重擊臺灣時,湖南的方國凱牽掛著遠在臺北縣的哥嫂一家,打通電話後才稍稍放下心來。
這個夏天,方國凱夫婦去了臺灣,至今依然沉浸美好回憶中。最讓他們欣慰的,是可以在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海島上與哥嫂共敘天倫。此時,方國凱78歲,哥哥方晨曦已經91歲。
“除了旅遊,我們四個人就在家裏休息看電視。臺灣的電視新聞跟大陸不大一樣。”方國凱説。
他的妻子王墨勳笑著插話:“他們兄弟倆看新聞,常常意見看法不同。”
這是方國凱夫婦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去臺灣。相對於60年的等待,一個月的“探病假”顯然太短暫了。
幾乎兵戎相見
方氏兄弟出生在福建莆田北部山區,家境殷實。地理上,莆田與臺北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相距約200公里。
方晨曦生於1918年,21歲時考入中央軍校(即黃埔軍校)江西分校,一年後,加入國民黨軍隊參加抗日戰爭。隨後他又參加了國民黨與共産黨的四年爭戰。
1949年初,國民黨軍隊在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下一路向南潰退。是年6月,身為營長的方晨曦回到莆田,打算帶全家一起撤退,但由於當時形勢混亂,無法回山裏接父母、妻子和女兒,他只好獨自繼續南逃。
“當時心裏非常非常難受。”方晨曦回憶道。他依然清晰記得,當時正在城裏唸書的10歲兒子方建中渴望一起離開,哭著搶在他前面爬上軍車,但被他硬生生拉了下來。
“我是個軍人,隨時可能戰死沙場。如果我死了,丟下兒子一個人怎麼行?”
那一年,蔣介石帶著近200萬軍政人員及家眷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海峽兩岸開始長達幾十年的軍事政治對峙和分裂:大陸誓言要解放臺灣,而臺灣也聲稱要反攻大陸。
方晨曦逃離大陸後駐防在廈門島外不足10公里的金門島上。1949年10月下旬,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8700多名戰士進攻金門,遭遇重大損失。兩個月後,方晨曦參與押送解放軍俘虜前往臺灣。
幾乎同時,18歲的方國凱在莆田入伍。註冊時他的名字“方國愷” 被誤寫成方國凱,另外他還如實彙報自己哥哥的情況。經過幾個月訓練後,他成為一名炮兵。
1950年底,他隨部隊駐紮在廈門同安備戰,準備解放臺灣。次年2月,方國凱北上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兄弟二人與兵戎相見的悲劇當時就這樣擦肩而過了。
“家庭背景問題”
1958年,方國凱從部隊轉業到了湖南,先後在一所機械工業學校和軍工企業工作。
很快,他發現自己的臺灣哥哥讓他變成了一個“家庭背景有問題的人”。作為一名技術員,他卻被安排到行政後勤部門工作。“文革”期間,他也受到了一些影響,紅衛兵抄了他的家並帶走一些個人物品。
方晨曦到臺灣後,先是離開部隊去經商,慘澹經營3年多後又重返“金門防衛司令部”,擔任憲兵組代組長。1958年8月,他遭遇“金門炮戰”,倖免一死。第二年他退役回到臺灣,並考上公務員。
居有定所後,方晨曦與一位印尼籍的莆田同鄉重新取得聯繫,因此了解到老家親人的一些簡單資訊。讓他悲痛的是,他的妻子1952年就病故了。
1963年4月,方晨曦再婚。經過印尼同鄉的幫助,他終於和莆田的家人取得聯繫,並於1969年前後收到女兒轉寄來的第一封家書。
1970年,方國凱回莆田看望母親時得知哥哥仍然健在,非常欣喜,但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只能裝作不知,更不敢給哥哥寫信。
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第一句話便是“親愛的臺灣同胞”。文章首次呼籲兩岸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端,並儘快實現“三通”(通郵、通航和通商)。當天,大陸還終止了1958年之後仍時不時上演的“炮擊金門”。
於是幾乎一夜之間,曾經麻煩的“家庭背景”翻身變為美麗而令人羨慕的光環。
家書與探親
1979年11月24日,方國凱給哥哥捎去第一封手書。一個多月後,他收到回函——30年來的第一封信。性格內斂的方國凱流著淚連著讀了好幾遍。
方晨曦在信中寫道:“愚兄雖身在海外,但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家中年邁的雙親以及汝等的安危,……雖想接濟家中艱困,但卻力不從心,每念及此,猶如萬箭穿心,極為痛苦。”
方晨曦説,當時“力不從心”,是因為一方面當時臺灣公務員待遇低,他收入少;另一方面他“手頭松”,寅吃卯糧,沒有積蓄。
此後兄弟倆一直保持書信往來。由於當時兩岸禁止通郵,信件需經第三地或第三國轉寄,很耗時間。方國凱的一封信件竟走了3個半月才送到方晨曦手中。
方晨曦的大部分來信用毛筆豎著書寫,且都是繁體字。方國凱的回信則用鋼筆橫著書寫,繁簡體並用。
1949年前,中國通行繁體字。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秉承傳統使用繁體字。大陸經過一系列的改革逐漸使用筆畫更少、字形更簡單的簡體字。
方晨曦説,他看得懂大部分簡體字,因為雖然很多字體被簡化了,但“形”仍在,很容易意會。
方國凱保存著哥哥所有的來信。直到今天,有時他還會靜靜地坐下,翻閱那40多封來信,每每讀到情深處,淚水總是無法抑止。
每逢佳節,方晨曦總會在來信中表達對故鄉和親人的苦思。這種刻骨銘心的“鄉愁”折磨著他和近200萬有相似遭遇的臺胞。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佈開放赴大陸探親,但不允許大陸人去臺灣。“大陸探親”成為兩岸當時最炙熱的詞彙。由於兩岸禁止直接通航,探親臺胞必須繞道香港。
但方晨曦一刻也不想再等了。他寫信約弟弟和兒子在香港見面。1987年10月12日,方國凱經深圳進入香港,相隔38年後再次見到哥哥。
“那時候好多人激動得抱頭痛哭啊!不過我們好像比較冷靜,只是相互看了看,沒有掉淚,也沒有擁抱。”方國凱笑著説。方晨曦回憶説,因為之前一直有聯絡,彼此清楚各自的狀況,因此比較平靜。
4天后,兄弟倆到了深圳。方晨曦説,當時他是“偷偷進大陸”,因為臺灣當局在當年11月2日才開始辦理臺胞赴大陸探親登記。
40多天的返鄉之旅讓方晨曦感慨萬千。他在返臺後的第一封來信中寫道:“內心久所盼望的一天,終於來臨了,內心的快慰,誠非筆墨或三言兩語所可形容或道盡的。”
兄弟情
此後,雖路途輾轉甚為不便,年過古稀的方晨曦仍堅持每隔一年就回大陸探親一次。
與此同時,兩岸交流也逐步拓展。去年12月,兄弟倆期盼已久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終於實現了。
方國凱説,儘管兩岸長期對峙,但兄弟骨肉之情不曾改變,彼此一直牽掛,兩人的家書始終洋溢著濃濃親情。他説,兩岸人民之間的交流是親情所至,人心所向,任何因素都無法阻擋。
方晨曦也認為,雖然兄弟倆曾經38年未見面,雖然彼此信仰不同,且各自生活的環境差異很大,但兩人的感情從來不曾變淡。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