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美國學者福建東山考古 事實再顯海峽兩岸淵源

2007年12月11日 08:1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東山12月10日電 題:美國科學院院士福建東山考古記

  作者 謝漢傑

  “東山白塘澳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的重大發現,對於‘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課題,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研究非常重要”,“要科學地保護和利用東山寶貴的文物資源”……十二月七日至十日,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教授巴爾約瑟夫先生首次專程來到福建東山,開展文物調查和指導正在進行中的中美合作考古活動。

  “我第一次來福建”

  “我是第一次來到福建,從廈門下飛機一路趕過來,一邊看一邊聽介紹,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生機勃發。”中等身材、滿頭銀發的巴爾約瑟夫先生,接受筆者採訪時臉帶笑容。

  今年七十一歲的巴爾約瑟夫先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近五十年來一直從事舊石器時期、農業起源等方面的考古工作,頗有建樹,可以説是美國舊石器時期、農業起源研究工作的權威人士。但過去,他很少關注中國考古工作,對福建了解也不多。

  二00年以來,美國畢士普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和福建省博物院建立“航海術?新石器時代臺灣海峽的交流與南島語族起源”等課題的研究合作關係,在東山開展考古活動,取得了可喜成果。尤其是發掘大帽山貝丘遺址,破解了“南島語族”起源之謎,為“南島語族”的祖先起源地在福建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找到了確切的證據。

  巴爾約瑟夫先生由此産生了對福建考古工作的極大興趣。這次中美考古隊再次合作在東山島進行為期二十多天的考古活動,巴爾約瑟夫先生獲知東山白塘澳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取得重大發現的消息,非常高興,專程來到東山。

  東山考古再顯兩岸淵源密切

  “真沒料到東山島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歷史文物蘊藏積澱這樣深厚;沒想到閩臺曆史淵源關係這樣的密切;沒看到一個縣級博物館保存這麼多文物,真是百聞不如一見。”談起東山之行,巴爾約瑟夫先生連聲稱奇。

  在東山三天多的活動中,巴爾約瑟夫先生不顧自己年紀大,肩背“考古袋”,手握小鎬,興致勃勃地跟著中美考古隊員爬山越嶺,穿行在茂密的綠林雜草、沙灘、海灣、港口之間,看現場、聽介紹、細觀察,對近年來在大帽山貝丘遺址和這次白塘澳貝丘遺址發掘的石錛、凹石等部分文物進行研究分析、拍攝相片、做記錄。

  新石器時期臺灣海峽的交化交流和族群遷徒,是研究東南沿海史前航海術的發展、臺灣史前文化的來源和南島語族發源地的重要課題。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這一課題一直備受太平洋地區考古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的關注。

  巴爾約瑟夫先生認為,從東山己發現的兩處新石器時期貝丘遺址的大量文物來看,與臺灣、澎湖發現的文物十分相似,且年代比臺、澎還早,對“‘南島語族’是否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以及閩臺史前關係的淵源,提供了豐富的證據,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對新發現的白塘澳貝丘遺址可以計劃發掘和做進一步的考察研究。東山有關南島語族起源地的考古,再次用事實説明瞭海峽兩岸自古以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次到東山時間雖短,但卻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巴爾約瑟夫先生用“大開眼界,增長見識,不虛此行”十二個字總結這次的收穫。他説,文物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的資源,要學習借鑒外國好的經驗,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為當地旅遊業服務,促進經濟發展。他回去後將把在東山的考古活動在美國報刊和網際網路上做宣傳,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東山島,將美國更多的客源吸引到福建來。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董潔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