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今天(2017年2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過了今天,新春佳節才能算是真正結束了。
此時,不少青年男女可能正在熱切期盼,並積極謀劃著3天后的另一個節日──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不過,大家殊不知“元宵節”其實自古就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那是因為古代的中國年輕人正是借元宵佳節外出觀燈,並趁機相會結識。
連同“耶誕節”和“愚人節”一樣,不少西方文化的“舶來品”自改革開放以來已逐漸在中國內地流行起來,這是中國人日益開放包容,並融入世界大家庭的積極信號。不過,為何“過洋節”漸成國內年輕人所追捧的一種流行時尚,而中華傳統節日卻慢慢失去吸引力,也的確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當然,正所謂“墻內開花墻外香”,近年來海外所掀起的“春節熱潮”,卻十分令人鼓舞。僅以今年春節為例,包括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東南亞等世界多國領袖和社會名流,都紛紛給所在國以及世界各地華人拜年,恭賀我們丁酉雞年新春大吉大利。
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已連續多年為中國春節點燈;在英國,春節遊行慶祝活動成為“倫敦中國周”的壓軸節目;在法國,逛巴黎中國城以體驗一把“中國春節”漸成時尚;在加拿大,當地“洋人”積極參與華僑華人所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在澳大利亞,雪梨市舉辦“龍舟競賽”作為中國春節慶典活動的壓軸大戲;在南美,巴西裏約熱內盧科爾科瓦多山基督像以“春節裝”辭舊迎新;在非洲,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國際機場的春節裝飾隨處可見……
筆者所旅居的南洋,農曆新年更是熱鬧非凡,張燈結綵、炮竹煙火、舞龍舞獅、祭祖祈福,一樣都不差,甚至更有傳統韻味。和中國類似,春節在東北亞的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的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是最重要的全國性法定假日之一。目前,全球共有十幾個國家將農曆春節定為本國法定假日,可見春節已不再單單屬於中國和亞洲,而正逐漸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歡慶的重要節日。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各種傳統節日如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更是其中的瑰寶。因為它們是由中華民族世代情感、願望、信仰、倫理、禮儀等長期積澱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也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這絕不是一種空洞的説教,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情感,筆者作為海外遊子對此有著深刻地體會。不論身在他鄉何地,但凡重要中華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思都會油然而生,因為“流在心裏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時下各類“精神食糧”琳瑯滿目,平日就垂手而得,因此我們看春晚,其實不是在欣賞節目,而是在體會一種情愫,一種與十幾億中華同胞“天涯共此時”的團聚親情。在我們海外遊子看來,它仍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年夜飯”和最溫暖的故土記憶。
今年春晚的東西南北四大分會場,展示了神州大江南北的秀麗風光和多彩人文,很好地營造了一種舉國大聯歡的氛圍。未來如果有機會,春晚可以嘗試設立海外分會場,那必將稱得上是真正的普天同慶。
如今,我們正憧憬並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文化復興不僅是其中應有之義,甚至是最重要的願景之一。中國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對於尊重、珍視、傳承和弘揚那些作為中華文明“精、氣、神”最重要載體的傳統節日,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自然是責無旁貸,理應身先士卒。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