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要聞  >   正文

中美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庇護逃犯 努力實施遣返

2015年04月11日 09:43: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遜。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郭聲琨與約翰遜在京共同主持了中國公安部與美國國土安全部首次部級會晤。雙方一致同意,對於追逃追贓與遣返合作,任何一方都不會為逃犯提供庇護,將在各自法律範圍內,努力將其實施遣返。約翰遜邀請郭聲琨于2015年年內訪美。

  雙方認為,中國公安部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建立部級會晤機制,保持經常性往來與溝通,對發展兩國國土安全和執法合作夥伴關係至關重要。雙方決定進一步採取切實措施,打擊有組織跨國犯罪活動。雙方一致同意要建設性管控分歧,構建富有成效的中美新型執法合作關係。

  會晤中,雙方在反恐合作、追逃追贓遣返合作、海上執法合作、打擊網際網路犯罪等6個領域加強合作。

  關於追逃追贓與遣返合作。雙方將與有關執法部門一道,開展密切合作,就追逃與遣返案件加強資訊分享,就證據充分的重點案件定期交流工作進展,就遣返逃犯、核查非法移民身份積極開展合作。雙方同意,任何一方都不會為逃犯提供庇護,將在各自法律範圍內,努力將其實施遣返。美方積極支援中方針對外逃腐敗分子的“天網”行動和公安部“獵狐2015”專項行動。

  關於反恐合作。雙方同意,在涉及外國恐怖作戰人員等領域的反恐情報交流、邊境管控、反恐融資、網路反恐、反暴力極端主義等方面加強合作。雙方將通過中國公安部與美國國土安全部部級會晤、中美副外長級反恐磋商、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等機制平臺,更加密切合作打擊全球恐怖主義。雙方將加強情報資訊交流和個案調查合作,防止簡易爆炸裝置化學品前體和制爆零件的非法擴散。

  >>新聞背景

  中美追逃合作對雙方都有利

  今年3月,新華社報道稱,攜帶3億多鉅款潛逃美國的中儲糧週口直屬倉庫主任喬建軍及其前妻趙世蘭在美國被起訴。負責這項起訴的聯邦檢察官還向媒體透露,喬建軍和趙世蘭或被遣返中國。此外,還是在3月,據中國日報報道,中方已向美方提供一份對外逃貪官的優先追逃名單。

  有專家表示,目前,中國和美國雖然並未簽署引渡條約,但並不阻礙中美雙方共同處理中國潛逃海外的犯罪嫌疑人,但可以通過移民程式被遣返回中國,或者由中國政府提供充足證據被送上美國的法庭。

  其實,早在2004年4月6日,通過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合作平臺,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原行長余振東被美方驅逐出境並押送至中國,這是第一個由美方正式押送 移交中方的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

  據媒體報道,去年12月3日至5日,中美執法合作聯合聯絡小組(JLG)第十二次會議在京召開,雙方就識別、遣返或起訴逃犯、資産返還、遣返非法移民等共同關注的多個執法領域加強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徐宏表示,中方曾向美方提出可否簽訂引渡條約,“但美國似乎沒有準備好”。

  據媒體報道,美國在中國的逃犯,數量上並不少於中國在美國的逃犯,因此中美合作是互有需要。統計顯示,近年來美國提出的司法協助請求和執法合作請求,在數量上都超過了中方提出的請求。所以中美合作是對兩國發展都有利,符合兩國利益。

  京華時報記者袁國禮

  >>相關新聞

  國際追逃除引渡還有三方式

  正如專家所言,如果兩國沒有引渡條約,也並不妨礙共同處理潛逃海外的嫌疑人。昨天,中紀委網站就刊文披露了“天網”行動國際追逃方式和追贓方式。其中,追逃方式除了引渡外,還包括非法移民遣返、異地追訴、勸返等3種。

  文章稱,“天網”行動是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部署開展的針對外逃腐敗分子的重要行動,今年3月正式啟動。3月28日,“天網”行動取得重大戰果,兩名潛逃至國外的犯罪嫌疑人主動投案自首。

  文章披露,追逃的方式一共有4種:一是引渡,一國將處於本國境內的被外國指控為罪犯或已經判刑的人,應該外國的請求,送交該外國審判或處罰;二是非法移民遣返,請求國向逃犯所在地國家,提供其違法犯罪線索,被請求國將不具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外國人,強制遣返;三是異地追訴,請求國向被請求國,提供自己掌握的證據材料,協助被請求國依據本國法律對逃犯提起訴訟;四是勸返,通過對外逃人員開展説服教育,使其主動回國接受處理。

  此外,追贓的方式共有5種:一是通過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或引渡條約進行追贓;二是利用贓款贓物所在國犯罪所得追繳法或其他國內法進行追贓;三是通過境外民事訴訟方式進行追贓;四是運用刑事政策促使犯罪嫌疑人或其親屬自動退贓;五是刑法規定的沒收程式進行追贓。

  京華時報記者孫乾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京華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