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國防部公佈《女兵徵集試行辦法》 嚴查違紀徵兵

時間:2009-11-07 12: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黎雲、張彥中)國防部徵兵辦公室近日公佈了《女兵徵集工作試行辦法》,2009年冬季女兵徵集工作全面推行面向社會普遍報名徵集,通過量化評價和遴選徵集合格兵員。國防部相關部門負責人稱,對違反徵兵紀律的單位和個人,將嚴肅查處,決不姑息遷就。

  年齡最多可放寬到24歲

  按照《試行辦法》規定,女兵徵集的政治條件和體檢標準不變。政治條件按照公安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2004年10月9日公佈的《徵兵政治審查工作規定》和有關規定執行;體檢標準按照國防部2003年9月1日公佈的《應徵公民體格檢查標準》和有關規定執行。

  女兵徵集對象為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在校生和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與男兵徵集標準不同的是,職高、中專和技校畢業生不在女兵徵集範圍之內,只徵集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各類院校的往屆畢業生也未列為徵集對象。

  為多徵集高學歷女青年入伍,專科應屆畢業生的徵集年齡放寬到23歲,本科應屆畢業生年齡放寬到24歲。

  高校女性應屆畢業生可提前參加預徵

  這位負責人介紹,今冬徵兵開始前,各地都會發佈女兵徵集公告,重點説明女兵條件、程式方法;明確報名時限、地點以及有關要求。徵集公告要在報名前至少1周時間發佈,並在普通高等院校醒目位置張貼。

  此前,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徵集工作的通知》,在本年度畢業的高校畢業生中進行預徵登記。高校女性應屆畢業生預徵工作與男生的預徵工作同步進行,被確定為預徵對象的在年底徵兵時可持《應屆畢業生預徵對象登記表》和證件到戶籍所在地報名,與其他應徵女青年統一衡量。

  未被確定為預徵對象的女青年,冬季徵兵時根據徵集公告直接前去報名應徵即可。

  初審合格者被確定為體檢對象

  按照《試行辦法》規定,省級或地市級徵兵辦公室要設立應徵女青年報名站,由兵役機關會同同級教育、公安、衛生和紀檢監察部門人員組織實施。在徵集公告明確的報名時間內,對前來報名應徵的女青年,均要予以受理。

  應徵女青年報名時,需要查驗各種身份證件和學歷證書。公安機關還將審驗應徵女青年的戶籍、年齡;教育部門負責通過網上查詢等方式審驗學歷。戶籍、年齡和學歷符合條件者參加身高、體重和視力等項目身體初檢,合格者將被確定為體檢對象。

  徵集過程強調監督 評定過程量化打分

  在組織實施徵兵體檢時,各地將設置封閉式體檢站,體檢現場切斷有線電話,設立無線電話干擾器,並邀請紀檢監察和新聞媒體到現場參與監督。

  這位負責人説,在體檢、學歷評定、面試和綜合評定等環節,都將採取量化打分的方法。如,在體檢中,體檢合格標準為160釐米,合格人員基礎分為70分,每增加1釐米,可加1分,最多可加15分;在學歷評定中,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為50分,專科生為70分,普通高校本科生為85分,“211”院校本科生為100分,大學在校生在原分值上減去15分;面試則根據應徵女青年的形象氣質、語言表達和才藝專長,由考查組成員在70分至100分之間現場打分;在綜合評定中,共産黨員將加15分。

  預定新兵名單將公示 烈士子女等將優先徵集

  《試行辦法》要求,通過審查被確定為預定新兵後,預定新兵及得分情況將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群眾舉報和反映的問題經核查屬實的,以及政治審查、身體復查不合格的,一律取消入伍資格,並根據後續的綜合評定分數由高到低依次遞補預定新兵名單。

  烈士的子女和同胞姐妹,駐海島、邊境、遠離居民區等艱苦地區的部隊和其他部隊(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幹部子女,本人自願應徵並符合條件的,將給予優先徵集,體檢合格後可不參加面試考查和綜合評定,直接參加政治審查。但非子女等親屬不在優先徵集範圍之內。

  《試行辦法》還規定,優先徵集對象也要參加公示,並在得分情況欄中註明“烈士的子女、同胞姐妹或部隊幹部的子女”。

  不符合條件即便已到部隊也將作退兵處理

  這位負責人介紹,在徵兵期間,兵役機關和紀檢監察部門將採取隨機抽查和定點督察等形式,對女兵徵集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偽造學歷和優先徵集虛假證明的,擅自篡改各項結果的,私自放寬條件牟取不正當利益的,以及對堅持原則的工作人員進行誣告、打擊報復的行為,一經查實,堅決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這位負責人最後強調,用偽造學歷和虛假優先徵集證明欺騙兵役機關的,即便是已經參軍入伍,也將取消入伍資格,退回原籍。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分享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