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小湯山非典醫院大量藥品已過期 如何處理成難題

時間:2009-11-04 09: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在“甲流” 肆虐的秋天,記者因偶然原因路過昔日的小湯山非典醫院,竟然發現尚有大量的抗非典藥品、物資沉睡在一間間庫房內,而且其中大部分藥品已經過期??

  小湯山非典醫院剩餘藥品物資尋蹤  

  當“甲流”這個新詞越來越耳熟能詳的時候,“非典”也離公眾越來越遠。

  北京市小湯山鎮,這個素有“溫泉古鎮”之美稱的京北重鎮,因為6年前“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下稱“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存在,一夜間讓世界知曉。

  如今,肆虐一時的“非典”似乎已成往事。這裡留下了為人們所傳頌、歷久彌堅的“小湯山精神”,也留下了“非典醫院”,以及大量抗擊非典時遺留下的物資、藥品。

  “非典醫院”的大量藥品已過期

  “7天7夜”奇跡般建成的小湯山非典醫院今何在?

  10月23日,《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驅車前往小湯山非典醫院。透過門框略顯模糊的玻璃,記者看到醫院早已人去屋空,除了院子裏的灌木和雜草,這裡看不到任何生機與生氣。

  這裡被一圈圍墻包圍得嚴嚴實實,僅供進出的兩個門,早已被銹跡斑斑的鐵鎖“鎖死”,看樣子是許久沒有打開過。

  在小湯山非典醫院前面的圍墻外,一排數十間臨時板房搭建的臨時庫房靜靜地佇立著。有的窗戶玻璃已經破碎,有的門框開始鬆動,墻上一行“局為抗擊‘非典’作貢獻”的標語仍然清晰可見。

  板房內,堆放著各地捐贈的抗“非典”物資和藥品。

  在其中一間板房內,一箱一箱的“板藍根顆粒”在雜亂地堆放著,上面清楚地打著“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向北京小湯山醫院捐贈醫藥品”字樣,它們依然完好無損,甚至包裝帶還緊緊地捆綁著。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記者了解到“板藍根顆粒”這類藥品的有效期一般只有2年。顯然,即使“板藍根顆粒”是2003年 “非典時期”生産的,距今已足有6年時間,肯定早已“過期”或“失效”。

  在另一間板房內, “中國醫藥對外貿易公司及銷售公司”捐贈的、數量不少的抗非典藥品“新狀泰”(注射用胸腺肽)整齊地靠墻碼放著。上面清楚地標明“生産日期”是“2003年3月16日”,“有效期至2004年9月”。

  在這排板房的最東面,記者看到了“遼寧省政府捐贈”的口罩、防護服等堆滿了整個房間。毗鄰的一間房內,裏面堆放著大量“一次性防護服”,有的已經拆封,還有幾件裸露在外,上面落滿了灰塵,屋內瀰漫著一股霉味。

  在其他一些板房內,記者看到了口炎清顆粒、魚腥草注射液、鹽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應急食品水等大批量的抗非典藥物。由於時間放置太久,它們大都早已過期或失效,根本就沒有再次使用的可能。

  這些大量的普通抗菌消炎、清熱解毒之類的藥品,完全可以用來治療感冒等常見病症。為什麼不捐贈給其他醫院,用來救治那些患病的貧困人群?這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浪費。

  10月23日,記者電話採訪了小湯山非典醫院現在的主管機構——北京市衛生局。該局有關部門負責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是作為應急醫院建設的,具有臨時醫院的性質,也是一個臨時機構,“非典”一結束就已經解散,就不再存在了。

  隨後,記者採訪了現為小湯山醫院的黨辦主任張大同。

  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當時,小湯山非典醫院實行的是一種特殊的運轉方式——北京市負責建設和後勤保障,解放軍總後勤部從全軍抽調醫護人員負責醫療並進行內部的管理。“非典”結束後,解放軍醫護人員全部撤離,醫院便自行解散,只留下北京武警總隊某部負責執勤看守醫院及醫療設備、剩餘物資和藥品。他們撤離後,由小湯山醫院的保安負責看守。

  而對於為什麼小湯山非典醫院遺留下來的大量剩餘醫用物資、藥品沒有處理,張大同表示,這要去問相關部門和北京武警總隊,因為這些醫用物資、藥品都是他們負責管理和使用的。

  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和媒體報道得知,在整個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北京市政府來負責建設和後勤保障,軍隊方面來進行內部的管理。

  在2003年4月26日,有關部門將醫院封控的任務交給了武警北京總隊某部的285名官兵。4月28日,由某部副參謀長率隊,285名官兵迅速進駐小湯山非典醫院並投入執勤。

  隨著6月20日最後一名非典患者康復出院,285名官兵圓滿完成了封控小湯山非典醫院的任務。不久,他們陸續撤離,只留下少數人員執勤看守醫院和剩餘物資,這些留守人員的具體撤離時間便無從查閱。

  “當時,我們小湯山醫院只負責給非典定點醫院提供後勤服務,並沒有參與醫療和管理。而且,當時參與後勤服務的醫院相關人員大都已經調離,我是‘非典’以後從外單位調過來的,對具體情況並不是太了解。”張大同説。

  記者隨後試圖聯繫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原負責人和捐贈單位,但未獲成功。

  “醫用物資、藥品”來自哪?

  在小湯山非典醫院未投入使用時,當時正在國防大學進修的原北京軍區衛生部部長、白求恩軍醫學院院長張雁靈臨危受命,2003年4月臨時出任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醫院投入使用後,他向媒體公開表示,醫院各種藥品器材的供應量充足,至少能滿足1000張床位的病人一個半月的使用。

  事實上,小湯山非典醫院在“非典”期間,先後收治了北京市60家醫院轉入的14批共680名“非典”患者,動用了850張,還有100多張床位沒派上用場;同時,大部分患者先後都分批治愈後出院,幾乎很少有治療一個半月的,因而有大量抗非典醫用物資和藥品剩餘。

  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聯合工作小組醫療指揮中心成員、北京協和醫院ICU專家杜斌博士説,“小湯山非典醫院對提高收治率、隔離傳染源、提高搶救成功率、分級分類管理病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是任何一個定點醫院都無法替代的。”

  據媒體當時報道,為保持小湯山非典醫院的正常運轉,相關部門制定了一個包括390種西藥、76種中藥共計近2000個劑型規格的龐大而複雜的藥品保障計劃,完成了價值9000萬元的藥品器材超常規採購,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當時,小湯山物資、藥品的籌措得到了多方大力支援。

  解放軍總後司令部緊急協調總後各業務部門行動,總後財務部迅速協調撥款,開設專用賬號,為物資採購提供經費保證;15個品種46000件醫用隔離衣褲、被褥、口罩,總後軍需部3天就組織工廠生産和調撥完成;30萬米做口罩的紗布要從西安調運,總後軍交運輸部從調撥車皮到醫院收貨僅用3天……

  總後有關部門開通戰時衛勤保障系統,一個月內共向病區成功保障了979萬元的藥品,其中針劑4萬多支,液體12000多瓶。

  此外,用7天7夜的時間,醫藥集團、紡織控股公司、同仁堂集團等北京國有和國有控股公司生産、組織、調運的130余種、1300多萬元的物資全部到位。

  2003年5月2日,小湯山非典醫院接收患者的第二天,北京市及中直機關就給白衣戰士送上誠摯的問候及各類捐贈。隨後,各機構捐贈藥品價值達600多萬元。

  過期藥品將如何處理?

  當最後一批康復患者、醫護人員從北京小湯山非典醫院撤離後,2003年6月21日,小湯山非典醫院洗消科技術人員對病區進行了全面消毒後,該院隔離病區即全部關閉。22日小湯山非典醫院正式被北京市政府接管。

  然而,“完成歷史使命”的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去留“卻成難題”。實際上,關於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去留問題,在當時已經討論很久,各方意見並不一致。

  早在2003年6月16日,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聯合工作小組舉行會議上就進行過激烈討論。會議初步決定,這所專門收治非典病人的臨時傳染病醫院,作為北京市預防非典疫情反彈的收治基地還需保留一段時間。而且所有醫療設備也不會撤除,一旦疫情有反覆,醫院還將作為收治非典患者的定點醫院,立即投入使用。

  這一“初步決定”延續至今。於是,當年令世人矚目的小湯山非典醫院,現在成了圍墻內的一片“無人區”,醫院臨時庫房裏仍然留存大量的藥品和醫用物資。而如何處理這些早已過期或失效的藥品,而且不給周圍環境帶來威脅,成為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藥品監督部門明確規定:“藥品有著嚴格的儲存條件要求和有效期規定,過期後必須銷毀,不能挪作他用。捐贈的藥品和防護用品等若不能有效地用於臨床,不但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還存在過期無法使用的隱患,勢必給國家造成經濟損失。”

  在一個風景優美的療養院堆放著大量過期或失效的藥品,無論如何,都讓人覺得不是一件好事情。當初那些熱心捐助小湯山的人們或許沒有想到,他們捐贈的醫用物資、藥品有一天會變成難以處理的醫療垃圾。(《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汪孝宗/北京報道)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