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我國電力工業三十年大跨越 發展速度創世界紀錄

時間:2008-10-28 08:55  來源:人民日報

  發展速度創下世界電力發展史紀錄

  改革開放30年來,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産業,電力工業走過了一條輝煌的改革發展之路,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

  請看這樣一組數字:

  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國電力裝機總量只有5712萬千瓦,這個數字只相當於2007年全國新增機組的一半左右;全社會一年的用電量僅2566億千瓦時,這個數字僅僅是現在全國一個月平均用電量的90%,或只相當於2007年山東省一年的用電量。而30年後,我國裝機總量已達到7.18億千瓦,發電量達到3.26萬億千瓦時(2007年底數字),分別是1978年的12.6倍和12.7倍。截至2007年底,我國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和變電設備容量也分別是1978年的4.8倍和19.3倍,絕大多數省、區、市行政村通電率都已達到99%以上,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38%。

  從1996年起,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一直穩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電裝機容量已躍居世界首位。2007年底,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已大致相當於世界前10位電力大國中的日本、德國、加拿大、法國和英國5個國家發電裝機容量的總和。

  回顧3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還可以看到,我國電力發展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1987年,全國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從新中國成立算起,共用了38年時間;從1億千瓦發展到2億千瓦,用了8年時間;從2億千瓦到3億千瓦,縮短到5年;從3億千瓦到4億千瓦又縮短為4年;從4億千瓦到5億千瓦,則只用了19個月;而發展到6億千瓦和從6億千瓦發展到7億千瓦,我們都分別用了不到12個月的時間!

  據統計,全世界只有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達到過年投産裝機容量近5000萬千瓦的速度。因此,我國年投産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的新紀錄。

  電力工業發展品質大幅度提升

  30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品質也在不斷提升,電力結構不斷優化,電力工業裝備和技術水準已躋身世界大國行列。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只有為數不多的20萬千瓦火電機組。10多年前,30萬千瓦火電機組尚需進口。而到2007年底,30萬千瓦、6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已分別佔總裝機容量的50.15%和21.53%。目前,30萬千瓦、60萬千瓦及以上大型發電機組已成為電網的主力機組,並逐步向世界最先進水準的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發展。到2008年9月底,全國已有10台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運。

  大機組的廣泛應用使得我國火電的發電效率大大提高。到2007年底,我國火電廠供電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356克/千瓦時,按照目前的年發電量計算,僅煤耗下降一項每年節約的電煤就多達7億噸左右。同時,隨著産業的進步,電力減排也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火電煙氣脫硫機組投運容量已佔全國煤電裝機容量的一半左右,一批電廠已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為全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與此同時,我國電網技術等級也不斷提高,全國大部分地區已形成了500千伏為主(西北地區為330千伏)的電網主網架。除西藏、新疆、海南及臺灣外,全國性的互聯電網已初步形成,跨區跨省送電穩步增長。750千伏輸變電線路投入運作、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和1000千伏特高壓試驗示範工程的開工建設,標誌著我國已進入更高等級輸電發展階段。

  在電力工業全面升級的同時,我國電力裝備製造業也取得長足進步。比如超超臨界機組技術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大型空冷發電機組的開發應用居國際領先地位,並成為世界上大型迴圈流化床鍋爐應用最多的國家;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大型水電機組的製造能力和水準迅速崛起,水電站控制自動化水準、大壩建設等重大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已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在核電等其他領域也同樣取得突破。核電已經從最初的完全靠技術引進,到目前已經掌握了30萬千瓦、初步掌握了10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設計和建造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也發展迅速,技術開發取得實質進展,産業建設初現規模; 電網技術也跨上新的臺階,超高壓交流輸電、高壓直流輸電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和1000千瓦特高壓交流輸電試驗示範工程在工程設計、施工、調試、運作維護等各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不僅在裝機總量和發電量上是世界大國,而且電力裝備業也已經全面崛起,並已經躋身世界大國行列。

  改革開放是電力工業高速發展助推器

  電力行業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改革開放無疑是最重要的推動力。

  回顧電力工業30年走過的改革路徑,大致經歷了集資辦電、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等幾個關鍵步驟。可以説,每一步改革都是一次生産力的解放,都激發了行業的活力。

  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電力行業一直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投資主體單一,運作機制僵化,投資不足,效率低下。

  上世紀80年代初,山東龍口電廠集資辦電的突破,為電力工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當時,為加快電力行業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集資辦電、多家辦電的政策,推動了電力投資體制改革。通過集資辦電、利用外資辦電、鼓勵地方政府辦電(徵收每千瓦時2分錢電力建設資金交由地方政府投資電力)等措施,充分調動了全社會辦電的積極性。到90年代中期,各類獨立發電企業擁有的裝機容量已接近全國總裝機容量的一半。而集資辦電熱潮導致了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很快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到1996年,全國缺電局面已得到扭轉。

  在電力投資體制改革的同時,電力工業按照“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的思路,逐步推進政企分開等各項改革,電力企業不再承擔政府行政管理職能。此輪改革的標誌是撤銷電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重新組建國家電力公司,並按照公司化要求,開始自主經營。同時,電力市場建設試點工作也有序展開。

  從2002年底起,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電價體制、構建政府監督下的公平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為目標的新一輪改革再次拉開序幕,我國電力工業開始實施廠網分開,並重組國有電力資産。

  此輪改革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新組建的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四大電力輔業集團正式登場。這一競爭格局,進一步提升和發揮了市場機制的推動作用,激發了企業發展的活力,使得電力行業迎來了又一次快速發展的新機遇。

  以五大發電集團中的國電集團為例,2002年集團組建初裝機規模為2213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151億千瓦時,而目前裝機規模已經達到634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283億千瓦時,分別增長了近兩倍和一倍。

  也是在此輪改革的初期,由於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再次出現的新的電力嚴重短缺局面。但是五年後,改革成果再次顯現。到2007年下半年,全國缺電局面得到扭轉,電力供需再一次實現了基本平衡。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