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網路表達如何遠離“暴力”

時間:2008-09-25 12: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來,“網路暴力”頻頻見諸媒體,廣受關注。這個新詞語,描述的是近幾年來在網路上愈演愈烈的、以“暴力”形式對他人進行惡意攻擊的現象,其特點是參與的網民數量眾多,聲勢浩大,很容易給當事者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並帶來心理創傷。

  在日前由本報教科文部與人民網聯合舉辦的“讓網路遠離暴力”座談會上,專家們普遍認為,“網路暴力”現象越過了道德和法律底線,産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亟須運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進行防治,讓網路逐漸遠離“暴力”。

  傳播資訊時夾雜著主觀臆斷

  “網路暴力”打破道德底線

  據專家介紹,“網路暴力”現象進入公眾視野,源於2006年2月“高跟鞋虐貓”事件及當年4月的“銅須門”事件。這兩個事件引起了網民公憤,在“網路通緝令”的強大攻勢下,當事者的個人資訊和隱私被“人肉搜索”公開,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

  剛開始,人們還在為網路時代“正義輿論力量”的強大欣喜不已。但是,隨後“網上通緝令”越來越頻繁,“人肉搜索”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私密。網上還發生了歪曲真相造成的“冤假錯案”,如“史上最毒後媽”事件,造成對公民人權的踐踏。

  特別是發生在2007年底的“很黃很暴力”事件,讓很多人開始反思“網路暴力”現象。僅僅因為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説了一句“很黃很暴力”,北京一名13歲的中學生成為“人肉搜索”的受害者之一,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學校、家庭電話、住址等個人資訊在極短時間內被全部曝光,網上還出現了大量惡搞的視頻、圖片、漫畫、帖子……尚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嚴重受傷,以至於她的父母發表文章,聲淚俱下地譴責這種行為。

  “良好的動機一般情況下會引發正面的行為,但在一些情況下,動機和行為結果卻會出現偏差甚至相悖的情況。”心理學專家應力教授説,一些參與者對事件本身並沒有真實全面的了解,通常只是根據自己單一甚至片面的資訊來源,夾雜著主觀臆斷,對資訊進行複製、改變和傳播。這種行為很可能會侵害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甚至健康權,給當事人造成較大的精神損害。

  “假如不遏制這種打破道德底線的‘網路暴力’現象,也許有一天,可能誘發群體性恐慌,會使人減弱對網路的信任感,還可能導致價值觀和道德的混亂。”應力説。

  “語言暴力”往往伴隨著侵權行為

  健全法制保護公民權益

  2007年底沸沸颺颺的“姜岩死亡部落格”事件過後,死者的丈夫最終選擇了起訴,把對其發難的網民和網站告上法庭。他説,這個事件畢竟是自己的家事,毫不相干的網友們到家門口來鬧,甚至影響了小區內的居民,于理于法都説不過去。

  律師錢列陽認為,網上輿論的重壓或許能促成當事人反思其行為,讓事件最終得到妥善解決。但網民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疇內進行評論和實施行為,如果超越了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為“網路暴力”。

  專家認為,“網路暴力”和社會暴力行為有很大不同。通常來説,“網路暴力”現象具有多種形態,包括網民對未經證實的網路事件和當事人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受損;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言論和行動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等。

  “一些網路事件還未得到證實,網民就開始發表具有攻擊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使當事人在來不及解釋澄清真相之前,就被這些‘語言暴力’打倒。” 律師張雁峰説。

  在“網路暴力”現象中,伴隨行為往往是公民的隱私權和名譽權等被侵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顯冬認為,要制止“網路暴力”現象,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現行法律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同時,還需要健全法制,儘快出臺保護公民隱私資訊的法律法規。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黃澄清認為,保護公民隱私是網際網路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信用卡號、住址、電話等私人資訊都在應該保護的範疇內。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及時出臺相關法規,規範網上無節制的侵犯隱私權行為。

  讓文明理性的聲音成為主流

  凈化網路環境需自律和規範

  “網際網路雖然是虛擬化的平臺,但是網民的網路行為是現實行為,網民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應力説,全社會要營造氛圍,積極引導網民提高網路素養,進而凈化網路環境。

  專家認為,如果網上總是充斥著“語言暴力”,理性的聲音就會退場;反之,如果文明、理性的聲音佔據了網路言論的主流,那些慣於使用“語言暴力”謾罵攻擊者也就會自覺退場或改變其行為方式。

  “面對網路這樣的新生事物,特別需要青少年學會自律。”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説,“網路暴力”大都産生在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路使用者當中。應該引導青少年學會自律,學會在網路上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很多業內專家表示,要遏制“網路暴力”,最終要靠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健全人格,提高素養。每個上網者都應認識到,任何攻擊行為都可能走向暴力,攻擊別人者也有可能被別人攻擊。我們要保持對別人的真正尊重,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意識。同時,網路媒體肩負著重要的管理責任,要出臺相應的規範,強化網站的監督和管理功能,避免網站為了提高點擊率和商業利益而忽略社會責任,真正做到合法辦網、文明辦網。

  
道德法律攜手 遏制網路暴力——“讓網路遠離暴力”座談會發言摘編

  我們不能期望把網路打掃乾淨了再讓青少年進入。因此,教育青少年學會自律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陸士楨

  網路虛擬空間和社會現實空間是互為鏡鑒的——有什麼樣的現實空間就會有什麼樣的虛擬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周孝正

  由於目前網上惡搞成本極低、網路管理成本很高,從長遠看,我主張鼓勵網路前臺匿名、後臺實名機制——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  黃澄清

  遏制網路暴力,除了健全法律、加強網路管理、提高網民自律,還應從心理教育入手,培養健全的人格——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心理髮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應 力

  凈化網路環境,讓人們更好地享用網際網路這個現代文明技術的成果,是廣大網民的心願,也是網路時代的必然要求——網友 偶爾喝多不算壞

  你可以去批評一個人,但不可以侮辱一個人;你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緒,但是不能影響到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則就要受到制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顯冬

  通過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劃清言論自由與侵權的界限,對侵犯個人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的網上言論進行依法懲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匡文波

  

分享到: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