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北京後奧運交通:一道有了“答案”的難題

時間:2008-09-21 15:0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9月21日電 題:北京後奧運交通:一道有了“答案”的難題

  新華社記者李志勇

  歷時近兩個月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已經結束。除了精彩的賽事外,藍天白雲和交通順暢成為北京給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兩個亮點。

  北京市民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裏終於找到了北京市一直所致力的交通和空氣品質治理的“答案”,這樣的天氣、這樣的交通就是老百姓希望治理所能夠達到的效果,而且是希望越來越好。

  “答案”已經有了,但解題過程應該是怎樣的呢?奧運後如何保證這樣的效果,如何實現城市和諧發展的動態平衡成了擺在北京市面前的一個難題。

  讓人難忘的“答案”

  市區車速達到每小時43公里、地面公交速度從每小時14.5公里提高到每小時近20公里、高速公路和國道日均車流量分別下降了34.6%和25.2%。8月8日晚,奧運會開幕式結束後,奧林匹克中心區內包括貴賓和觀眾在內的16萬觀眾在75分鐘內疏散完畢,並保持了良好的秩序,比原計劃的90分鐘縮短了15分鐘。

  8月,北京空氣品質一級14天,二級16天,三級輕度污染1天。全月大氣環境中各主要污染物濃度平均下降45%,8月8日奧運會開幕至24日閉幕的17天中,北京市空氣品質全部達標,而且獲得10個一級天,為10年來歷史最高水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濃度達到世界發達城市水準,可吸入顆粒物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導值第三階段目標值。

  這一組數據體現在老百姓的直觀感受中,就是天藍了、路通了、氣順了,每天早晨一齣門迎接自己的是明媚的陽光而不是灰濛濛的陰霾,無論是坐公交還是開車都能夠在預計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而不是堵在路上等待。

  X、Y如何求解

  答案已經有了,如何得出這些答案的措施卻成為了未知數,現在擺在北京市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方程式。

  在奧運會這一限制條件下,將單雙號限行、奧運專用道等代入X、Y,能夠滿足方程式的平衡,但如果沒有了舉辦奧運這個前提,還能夠保證平衡嗎?這個問題從奧運會開幕前單雙號實施之日起就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和爭論。

  奧運會前,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就奧運期間單雙號限行問題進行了民意測驗,調查結果顯示,94.8%的被訪者支援奧運期間單雙號限行規定,比2007年“好運北京”賽事後的88.9%的支援率上升了5.9個百分點。

  一些專家表示,單雙號限行作為一種臨時性措施,在奧運期間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如果長期實行不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首先,由於舉辦奧運會,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有一份責任感,為了保障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大家沒有怨言。但奧運會結束後如果還長期執行,廣大車主就會有意見。

  其次,單雙號限行是通過削減總量的方式來緩解交通,這種方式短期內可能收效比較快,但長期並不一定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根據北京市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的預計,北京6月和7月的汽車銷售將會下降,但實際情況顯示,這兩個月北京汽車市場的銷量不但沒有下滑而且是近些年來同期最好的,後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很多人購買了第二輛車。

  單雙號限行確實是這個方程式的一個解,起碼在奧運會期間成立,但它是不是這個方程式的唯一的解,或最好的解,現在看來還不一定。

  重在保證“動態平衡”

  單雙號限行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是一種相對比較簡單的交通管理措施,而城市交通問題,尤其是北京這樣一個超大型城市的交通問題則是非常複雜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在研究這個問題,試圖找到一條解決之路。

  如此一個複雜的工程能夠被如此一個簡單的措施解決,那是因為是在很多前提條件的約束下,這其中包括奧運會的舉辦、北京交通發展奠定的基礎、老百姓的支援等等。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些前提條件沒有了,原來的等式就會被打破,而我們追求的則是長久地保持等式兩邊的一個“動態平衡”。

  奧運會期間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為45%,而這一數字是北京市規劃發展到2015年,軌道交通達到560公里時才能夠實現的,而我們目前的軌道里程不過200公里,這表明目前這種平衡並不是一種穩固的狀態。確實,如果單雙號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北京的交通問題,那北京的交通擁堵也早就不再成為問題了。

  因此,相對這些臨時措施,北京交通的改善從根本上説是依靠北京對改善城市交通長期不懈地努力、長期推行公交優先政策、堅持標本兼治的結果。

  從2001年開始,北京市先後投入數千億元用於公交車輛的更新、軌道交通建設等方面,也正是這些因素奠定了單雙號在奧運期間取得如此效果的決定性基礎。北京市還通過大力對公共交通進行補貼、實行低票價政策,使北京公共交通旅客人數大幅增加,2007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達到34.5%,首次超過了小轎車32%的出行比例。而這是真正的“動態平衡”的效果,是可以延續的。

  同時,一些專家表示,與單雙號限行相比,諸如儘快出臺燃油稅、提高城市中心區停車費等增大用車成本的措施,通過價格杠桿引導人們合理用車將更加有效。

  更重要的是,隨著用車成本的增加、公共交通越來越便利,以及“綠色出行”“無車日”“排隊日”“讓座日”等活動的引導,環保、綠色、文明的出行新觀念更進一步深入人心。只有這些措施的綜合運用才能真正保持城市交通和諧發展的“動態平衡”。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