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奧運之魅,文化之美—解讀“人文奧運”在中國的踐行及影響

時間:2008-07-31 08: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 題:奧運之魅,文化之美--解讀“人文奧運”在中國的踐行及影響

  新華社記者鄔煥慶、萬一

  7月28日,兩位來自利比亞的奧運代表團成員從奧運村裏一幅巨大的四合院招貼畫前走過。 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為奧運村增添了風采,也方便了來自世界各地、參加北京奧運會的賓朋體驗獨特的中國文化。 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 攝

  7月28日、29日,“非洲之夜”文藝晚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熱烈上演,來自南非、坦尚尼亞、模里西斯、塞內加爾、盧安達、喀麥隆、肯亞等國家的近百位藝術家縱情歌舞,在即將舉行奧運盛典的中國,在全世界的聚焦中展示出最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風情。

  事實上,這道文化盛宴只是奧運會東道主北京所奉獻的一場迄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奧運文化盛會的一個小板塊。而即使是這場空前的奧運文化盛會本身,也不過是“人文奧運”在中國踐行與拓展的一頁風景。

  “人文奧運”,這個在7年前莊重寫進北京申奧承諾中的一個詞彙,已經在7年間化為一個個精彩瞬間、一幕幕文化風情、一幅幅人文圖景,熔鑄進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深刻印象中。這些印象,使得人們咀嚼到了“人文奧運”的芬芳;這些印象,深遠影響著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延伸以及中國未來的人文發展。

  奧運之魅,激活起中國優秀文化基因

  7月28日,中國奧運代表團運動員服飾正式亮相。運動服的發佈讓許多人“驚艷”,而其設計靈感其實來自中國2000多年前的秦俑造型。

  “奧運會的魅力之一,就是讓舉辦國能借此充分展示其獨特的人文歷史和文明之光,並迅速在全世界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説,“作為奧運會賽場外的競爭點之一,舉辦國如何將本國的文化特色濃縮並盡可能地完美展現給世人,也事實上成為綜合評價一屆奧運會成功與否的要素之一。也正是基於此,北京奧運會從籌辦開始,就借助奧運之力、從‘人文奧運’出發激活了無數中國優秀文化基因。”

  奧運籌辦7年間,許多神秘面紗揭開的精彩瞬間,展示的確實就是一幕幕中國人文風情:

  2003年8月3日,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發佈--那一方中國傳統印章上舞動的“京”字,將漢字、書法、篆刻及金石等傳統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悠揚濃縮其中。

  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揭曉--五個擬人化的娃娃形象,傳遞的是中國古老“福”文化的祈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哲學。

  2007年3月27日,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發佈--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的玉文化底蘊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讚,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一次“中西合璧”。

  2007年4月26日,北京奧運會火炬“祥雲”登場--祥雲條紋、漆紅色彩、紙卷軸式樣等富於中國特色的古老元素的融入,實現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和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一次完美結合。

  2008年7月17日,奧運會頒獎禮儀服飾及頒獎臺、頒獎花束、運動員獲獎證書等主要頒獎元素發佈--“青花瓷”“玉脂白”“盤金繡”“玉佩”“絲綢”“中國紅月季”“絹帛裝裱”,濃郁的中國傳統服飾、裝飾文化及審美情懷呈現在世人面前……

  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奧運之魅將中國豐潤的文化積澱激活,璀璨的中華文化之美攜手奧林匹克文化之魂不僅讓外國人驚艷,也讓無數中國人備感自豪。

  文化之美,匯聚和諧世界共用歡樂奧運

  一名境外奧運工作人員從北京奧運中心區中國鼓造型的墻體旁經過。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人文奧運”,在中國留下的一系列印象,並不僅僅停留在諸多與奧運會密切相關元素的文化闡釋和注解上,其更濃重的刻畫在於用文化的繁榮與共用,以文化之美在古老的東方匯聚成一曲記錄世界和諧、共用歡樂奧運的歡歌。

  7月28日,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部長趙東鳴表示,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將舉辦一系列中國味、奧運味十足的文化活動,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共同分享文化藝術以及奧運帶來的快樂。

  事實上,從北京奧運會的籌備開始,各種各樣的奧運文化活動就已經是豐富多彩、涵蓋廣泛。僅北京奧組委組織的文化活動就包括從2003年開始舉辦的奧林匹克文化節、形象景觀、體育展示等方面。而中國各地舉辦的諸多文化活動,從世界各地邀請而來的演出團隊登陸中國祝福奧運,更是從沒有間歇。

  “中國政府踐行‘人文奧運’的承諾從一開始就是具體而豐富的,事實上從幾年前開始至今在中國、在北京已經形成了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奧運文化盛會。”中央黨校研究室趙傑博士説,“世界各地無數的優秀文化産品都已經或即將在中國進行展示和演繹,中國代表性的文化也幾乎悉數在全世界面前亮相。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化活動都是開放的、人人共用的,完美地切合了‘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的北京奧運會核心理念,闡釋了和諧世界、歡樂奧運的含義。”

  即將開幕的奧運會,文化將貫穿始終。在已經舉辦過5屆奧林匹克文化節的基礎上,由文化部、北京市、奧組委舉辦的2008年奧林匹克文化節將以“四海一家 歡樂共融”為主題,時間從6月23日持續到9月17日。在文化節期間,將舉辦主題為“相約北京-2008”的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包括亞洲之夜、非洲之夜、拉美之夜、阿拉伯之夜等晚會,將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萬名中外藝術家參加演出,中國文藝團體的演出有600多場。展覽活動方面,還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藝術、文物、繪畫、攝影、雕塑、壁畫等展覽近40項,國內的展覽活動有150多項。

  而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和奧運村,都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祥雲劇場”演出、“中國故事”文化展示活動、民俗展示、中文學習和俱樂部演出等。8月8日,由國際奧會、中國奧委會、北京奧組委、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共同舉辦的奧林匹克博覽會將在北京展覽館開幕。此次博覽會是在歷屆奧運會集郵展基礎上發展而成,也是國際奧會首次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倡議舉辦的奧運文化活動。

  趙東鳴表示,北京奧運會文化活動力求體現奧運精神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文化藝術與體育健身的結合,劇場演出與廣場活動的結合,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結合。不僅體現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特色,還通過廣泛的國際參與體現多元文化的交流匯合,讓人們共用奧運帶來的快樂。

   北京呼家樓中心小學510名師生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奧運志願“微笑圈”少年版發佈儀式暨首都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成立58週年活動。(資料圖片)

  人文奧運,積極影響中國人文發展脈絡

  北京奧運會的籌備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説就是“人文奧運”理念的戰略實施過程。這一戰略的實施目前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推進奧林匹克運動積累了重要經驗,更將積極影響中國未來的人文發展脈絡。

  “‘人文奧運’,是世界不同文明的融會。奧運會是全世界超種族、超文化、超等級、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歡節,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對話、交流、溝通的巨大的現實平臺。讓世界來到中國,讓中國觸摸世界,2008北京奧運會,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化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偉大握手,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元浦説,“如果能夠利用好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以人為本、人人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那麼,奧運會對中國的意義就將超越奧運會本身,而成為中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步。”

  “人文奧運”的實施,已經改變了我們許多:

  文化的融會。系列文化活動展示了中國文化和北京特色,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北京奧運會會徽、奧運火炬、奧運獎牌以及奧運紀念品的設計,都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與魅力,使它們成為奧運史上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現代特點的藝術珍品。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國內外的文藝團體來京演出,有效地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以人為本”理念的落實。北京奧運會無論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都體現著人文奧運的理念。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北京奧運會各項場館建設首要考慮的就是佈局合理、功能完善及交通方便,這不僅是要最大程度地滿足運動員、裁判員、記者、遊客們的需求,還要為廣大市民直接參與奧運,以及日後的體育健身活動服務。

  市民素質的提高。奧林匹克教育促進了人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北京奧組委與教育部在全國4億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奧林匹克教育,傳播奧林匹克知識,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確定了206所中小學參加“同心結”交流活動,促進北京市中小學生與奧林匹克大家庭各成員所在地青少年的交流;廣泛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促進了廣大市民養成熱情禮貌、文明觀賽、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風範。

  志願服務精神的傳播。從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開始,到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北京奧運會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裏始終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援和廣泛參與。北京奧運會賽會志願者申請人數超過112萬,城市誌願者報名人數達207萬。經過選拔將有10萬賽會志願者服務於奧運會和殘奧會;40萬城市誌願者在500個城市誌願者服務站點提供資訊諮詢、應急服務、語言翻譯等志願服務活動。由北京奧運會申辦和籌備所推動的志願服務的發展與志願者隊伍的壯大,將成為現代奧運史的重要財富之一。

  “從已經發生的變化來看,‘人文奧運’對中國人文發展的的影響將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加深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和認同;對中國人文明素質的整體提升;對中國文化建設的促進;對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尹韻公説,“‘人文奧運’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建設高品質的人文軟環境的尺規,同時它將塑造我們理性思考、開放心態、創新精神和包容胸懷等文明素養,為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