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答疑
?油價誰主沉浮
“歐佩克、布倫特原油、CIMEX……這些專業術語聽得我有點暈,誰能告訴我,到底國家油價是誰來定的?為什麼會這麼高?”北京車主廖波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認為,目前國際石油定價機制對公眾尚顯神秘,他言簡意賅地向記者解析了“國際油價是如何形成的”這樣一個宏觀問題。
董秀成介紹,目前國際石油交易主要分為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這兩個市場的區別在哪呢?簡而言之,現貨市場進行的是實物買賣;期貨市場則以合約交易為主,賣方手頭不一定有石油現貨,而買方也不一定需要現貨石油。”
董秀成告訴記者:“世界主要的原油期貨交易市場包括商業交易所(NYMEX)、倫敦的國際石油交易所(IPE)及新加坡國際商品交易所(CIMEX)等,亞洲國家的石油價格比較傾向於新加坡市場。上述三個主要期貨市場長期看來價格趨同,但每天的價格有一定差別。而目前全球範圍內主要的石油現貨市場有西北歐市場、新加坡市場、美國市場等。”
期貨市場的指標性意義更強,它主要有三大功能: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和投機。董秀成介紹,原油期貨交易的定價對現貨交易有很強的指標意義,期貨市場也是現貨交易時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主宰國際石油價格。目前全球期貨交易的主動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中國在此方面非常被動。
?何方推手製造“油瘋”
董秀成認為,國際期貨市場上的炒作行為導致全球油價虛高。一些分析師過度渲染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引起的石油需求增長變化,誇大石油供求的“缺口”,使價格劇烈波動。另外颱風、英國倫敦爆炸案和一些非經常性事件也成為炒作的概念,不斷製造石油期貨市場價格的波動,吸引大量“熱錢”流入石油市場。他們還炒作全球儲量問題,經常拋出資源枯竭輪、開採峰值論等炒作石油價格——其實全世界石油資源根本不存在枯竭問題,已探明儲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此次汶川大地震後中國政府可能需要大量油品,也是國際炒家哄抬原油價格的由頭之一。
此外有觀點稱,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後,利用自身貨幣與石油價格掛鉤的優勢,大幅度促使美元貶值,從而造成石油價格飛漲,讓全世界為其經濟危機買單。董秀成對此説法表示贊同。
“玩不起車了,現在也就週末跟女朋友出去時開開車,平時上班都坐地鐵了。現在如果天天開車,一個月光油錢就是2000多元,哪開得起啊?”家住北京珠市口附近的廖波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他開的一輛捷達轎車,是做生意的父親去年換下來的。月薪4000多元的廖波帶著興奮勁兒開了一段時間屬於自己的轎車後,發現實在難以負擔高額汽油費,只好開始盤算用車節奏。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攀升至20多年來的最高位。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宣佈自6月20日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並對多個領域實施鉅額燃油補貼。
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提速導致對原油需求不斷增加,對石油進口依賴越來越大,國內石油供求矛盾異常突出,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對我國經濟運作和居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國際油價為何狂飆不止?中國在高油價時代究竟面臨怎樣的危機與抉擇?近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兩位能源權威在京接受晨報記者專訪,對全球油價大勢進行了全景解讀。
高油價推高通脹壓力
■觀點:今年我國CPI連續增長,與油價高漲不無關係
董秀成的上班地點在昌平,他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但目前高企的油價也讓他感到了壓力:“加一箱油現在要400元,一個月油錢超過2000元,這個價格的確有點貴。”
董秀成認為,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各地偶爾會鬧“油荒”,並不是真的沒油了,而是成品油價格沒有理順導致批零倒挂(由於價格被壓制在一定水準,導致油品經銷市場批發價高過了市場零售價),很多加油企業因為沒有利潤,被迫關門或停售。
據海關總署日前公佈的數字,今年1月至5月,我國凈進口原油7502萬噸,同比增長14%;成品油凈進口1086萬噸,同比增長30.7%。
石油被譽為“工業的血液”,據有關方面估計,每桶石油價格上漲10美元,就會使通貨膨脹上升0.5%,使經濟增長降低0.25%。2008年5月,我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7.7%,且此前連續數月上漲超過8%,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這與油價的高漲不無關係。
鉅額補貼只是短期見效手段
■觀點:補貼不僅為政府財政造成負擔,從長期來看反而加劇了石油資源的緊缺
國家發改委本輪提高油價過程中,同時對種糧農民、漁業、林業、城市公交、低保對象等群體進行了補貼。在高油價狀態下,中國政府多次動用大筆資金進行油價補貼,補貼額度之大,已給政府財政造成了不小的負擔。專家認為,政府補貼只是短期見效的手段,從長期來看反而加劇了石油資源的緊缺。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説,在此次提高油電價格之前,我國一直採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平抑能源價格,“結果是越補貼價格越高——中國一進行財政補貼,國際上就以此為題炒高能源價格。以此次提價為例,我國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千元後,國際油價應聲而落。而隨後我國又公佈了財政補貼198億元的消息,國際油價馬上就又上去了。如果財政不補貼,以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油價會上升到一定水準,國人對能源的不合理消耗會受到限制,需求量下跌了,價格自然也就穩定了。”
劉福垣指出,過去由國家對石油限價、補貼方式的市場化改革雖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過度補貼對市場是一個錯誤信號,一方面,國際炒家借機抬高油價;另一方面,補貼計程車雖然讓收入受油價影響的計程車司機獲益,但也同時讓乘坐計程車的人群獲益,“財政收入是納稅人的錢,而納稅人中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坐計程車,財政補貼不該補給乘計程車的人。應重點補貼城市公共交通。”
劉福垣認為,今後政府的能源補貼應該就補給一種人——社會保障對象,這樣才能體現社會公平。
董秀成也認為,政府補貼實際上補給了國際油商,由於我國成為全球石油價格洼地,全球的商人都設法從中國買油,結果導致國內資源進一步緊張。
燃油補貼應圈定主要對象
■觀點:除了社會保障對象,所有社會成員都該適應高油價
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宣佈自6月20日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1500元,並對多個領域實施鉅額燃油補貼。“現在提價已經有點晚了,三年前就該提了,如果早點提價,現在國內市場油價不會這麼高。”提起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油氣提價方案,劉福垣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劉福垣認為,今後國內油價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任何産業都得賺錢,油價應該順應市場,政府不能簡單通過補貼來干預市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對生産環節的補貼早晚要計入成本,成本升高後,價格還是會上去。短期的緩解過後,價格繼續上揚,補貼豈不白補了?今後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理順價格形成機制——不僅是油價形成機制,而是市場上所有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他同時指出,除了社會保障對象,所有社會成員都該適應更高的油價。“你不是社會保障對象,政府為什麼要補貼你?能源價格貴了,你就該多花錢。多花錢的下一個週期,人們的工資也會上來,因為工資是消費品的必要表現,吃、穿、住、行價格的上升,自然帶動工資的上升。市場經濟國家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即物價和工資水準並駕齊驅不斷增長。國家經濟不斷進步,消費水準卻在低位徘徊,這並不是健康的市場經濟。”
政府應把定價權還給市場
■觀點:放開定價權後,政府的責任是監管與調控市場
劉福垣指出,貨幣、能源、糧食——這三樣涉及到幾乎任何生産領域成本的要害商品,目前仍是由政府定價。“這種價格不是市場價格,而是計劃價格。這樣的價格既不反映價值,也不反映供求。今後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政府不要定價,只有把定價權還給市場,才能真正體現市場經濟精神。”
董秀成也指出,今後油價定價與國際接軌,是改革的一個方向性選擇。
如果定價權完全放開,萬一齣現經濟的大起大落怎麼辦?
劉福垣説:“政府放開定價權後,要做的事情是監管、規制,政府要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造謠生事的破壞市場行為。而由供求決定的價格政府不要管,政府的責任是調控市場,而不是代替市場。如果糧食價格上漲太快,政府就該從全國各地調集糧食,動用儲備糧食,滿足市場需求。石油也是一樣,國家設立資源儲備的目的就是為了吞吐,國家的大規模吞吐可以穩定資源價格。強行規定資源價格,反而導致國內資源價格與世界市場脫軌。目前,我國是價格低谷,在暴利驅使下,資源通過各種渠道流到境外。以珠三角為例,雖然我們和港澳同屬一國,但畢竟存在口岸,由於大陸一邊油價低,港澳的大貨車都到大陸一邊加油,這些都進一步造成了資源緊缺。”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