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strong>前三季度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4.8%

時間:2007-11-12 10:36  來源:人民日報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了對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31個省(區、市)6.8萬戶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結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332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專家預計,農民收入有望保持平穩增長,但受糧食穩定增産難度加大、農資價格高位運作、農産品價格上漲空間有限等因素影響,農民增收基礎仍很薄弱。   

  農村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農民收入增長呈現新特點

  與往年相比,今年農民收入增長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出售農産品現金收入大量增加。前三季度農民出售農産品的收入每人平均1429元,同比增長19.8%。這是農業穩定發展的結果,也與農産品價格合理回歸有關。

  ——工資性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每人平均1139元,同比增長20.2%。工資性收入增加主要是由於務工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所致,前三季度農民務工收入每人平均1013元,同比增長21.0%。

  ——家庭經營二、三産業收入保持平穩增長,農村産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農民家庭二、三産業生産經營收入每人平均458元,同比增長11.7%。

  ——財産性和轉移性收入繼續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每人平均84元,同比增長21.5%;轉移性收入每人平均172元,同比增長21.2%。這説明農民從政策扶持中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與農民現金收入增長較快相對應,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2年的46.25%下降到2006年的43.02%,表明我國農村總體上進入小康區間,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農民購買非食品類耐用消費品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四要素合力促增收,新型農村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農民增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援。從2004年起,中央連續下發了4個1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有力地支撐了農民收入增長。2007年中央財政各項農業補貼已經達到526億元。取消農業稅、特産稅、牧業稅和屠宰稅,比稅改前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200億元。同時,中央財政實際用於“三農”的各項支出逐年增加,今年達到了3917億元,同比增長15.3%。

  二是得益於現代農業的加快推進。近幾年,我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提高農業的區域化、優質化和組織化水準,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2006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優質率分別達到69.1%、55.2%、42%、65.7%,農産品競爭力不斷提高。

  三是得益於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在種養業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穩定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加快發展。2006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47億人。

  四是得益於農民外出務工數量的不斷增加。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外出務工的政策,切實解決農民工工資待遇低、子女上學難等突出問題。2006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到1.19億人,比上年增長了6.3%。

  統籌城鄉發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

  儘管如此,但專家表示,農民增收基礎還比較薄弱,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糧食穩定增産的難度較大。雖然今年糧食有望穩定發展,但當前的糧食增産仍屬於恢復性質,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尚未根本提高,耕地仍在減少,水資源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仍然突出,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難度依然不小。

  ——農資價格高位運作。今年1—6月,主要化肥品種價格繼續在高位運作,農用柴油為每噸5464元,同比上漲9.63%,其他農業生産資料價格也有明顯上升。農資價格長期高位運作使農業生産成本增加,不利於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就業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民的素質和技能還不完全適應二、三産業發展的需要,就業不充分、收入不穩定,工資性收入對增收的拉動作用將受到影響。

  ——農産品價格持續上升空間有限。受生産發展、供求關係的影響,農産品價格不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升,最終會穩定在合理水準上。

  專家指出,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因此,面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必須加快統籌城鄉發展。要從促進農業生産全面發展、建立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的價格合理上升機制、促進農民就業、完善國家對農業的支援保護體系,逐步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記者 馮華)

分享到: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