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2日電(記者余曉潔 安蓓)22日於此間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的中外人士建議,在政府出臺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應關注長期的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在社會保障、衛生、教育等領域“大有可為”。
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副行長詹姆斯 亞當斯表示,儘管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這對未來經濟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中國還有不少大有可為的領域,如通過低保等保障體系增加轉移支付,進一步加大在衛生、教育領域的投入。”
世行近日發佈預測,把對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下調至6.5%。在世行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負1.5%的大背景下,6.5%仍不失為一個“亮點”。
亞當斯週末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時説,中國採取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快速、有力、恰當”,向國際社會顯示了“真正的領導力”。
亞當斯的觀點並不“孤立”。同時出席本次論壇的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也認為,儘管全球衰退對中國出口造成打擊,但是“中國仍顯示出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位世行、亞行的高層均指出,“這場危機同時為中國決策者帶來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對長期以來結構性經濟制約因素進行修正。”並且他們在發言中都談到,這個“機會”存在於中國的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領域。
“增長同時可能帶來不平衡和不平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再分配機制,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網,以保護貧困人口和弱勢人群。”黑田東彥説。
亞當斯建議,通過低保等保障體系增加轉移支付,進一步加大在衛生、教育領域的投入,增強更多數人的實際消費能力有利於支援經濟持續增長。
“應該大幅度提高教育領域的投入,讓農村地區的孩子未來有機會在城市工作。”亞當斯説。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對中國來説,當前最關鍵的是通過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社會改革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政府強調,將短期刺激計劃與長期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著力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矛盾,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高度關注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文化和地震災後重建等民生工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