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獨立報:中國拍攝孔子傳記,向大眾傳達聖人思想 

時間:2009-03-18 14:43   來源:中國網

  英國《獨立報》2009年3月17日文章:孔子曰:“開拍!”——電影要把聖哲的思想傳遞給大眾(記者:克利福德庫南/ Clifford Coonan)

  中國最知名思想家的哲學過去曾被指責為共産主義的敵人。而今孔子的哲學思想重歸流行——最近中國官方正投資拍攝一部有關孔子生平的電影。

《臥虎藏龍》中的周潤發。他已被選為孔子的扮演者。

  為了解決當下社會的問題,中國政府開始轉求孔子。儘管毛澤東主席曾説孔子是封建思想家,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格格不入,紅衛兵也企圖砸壞一切孔子存在過的痕跡。但現在的中國領導人採用了不同的方式。

  在和精神食糧匱乏鬥爭的努力中,孔子的著作被國家主席胡錦濤接受並加以宣揚。周潤發,這名以《臥虎藏龍》和香港槍戰片而出名的硬漢演員,被選來在這部國家出資的電影中扮演這位古代學者,旨在傳遞孔子的思想給大眾。

  “我們剛和周潤發簽了合同,”大地電影集團發言人王克非説,該集團和國家電影公司中影集團共同出資1600萬英鎊拍攝反映孔子生平的電影。

  對英國觀眾來説,演員表看著有些奇怪,他們都是通過吳宇森的電影了解周潤發,周飾演拿槍的俠盜面對著同樣暴力的對手。他的新角色會安靜些,學者裝扮,嚴肅的吟誦2500年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著名語錄,那會兒只有筆墨和書卷來傳遞資訊。

  十年動亂中極左的紅衛兵來到孔子故里曲阜,破壞了孔子老家和紀念他的孔廟。在此過程中,他們破壞了6600處珍貴歷史遺跡。

  但隨著經濟迅猛發展、消費主義盛行引發更自私自利,只顧向錢看的問題,他們逐漸意識到丟掉傳統孔子價值觀——誠和禮——已經損壞了這個國家。

  政府和學者趨於一致,認為孔子思想中通過自我完善禮儀和品位而達到和諧,這種理念能夠幫助創造和諧社會,這是胡主席思想的基石。胡玫導演的電影希望能幫助向大眾傳遞這個資訊。孔子的思想在中國社會佔據統治地位幾千年。在16世紀晚期孔子思想傳到歐洲,他的語錄恐怕是中文中最重要的文本,孔子思想強調和諧和服從。由於他強調這些觀點卻又不借助神靈,因此這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來説很容易接受。

  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哲學家的作品也明顯有了商業價值。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的書《論語心得》已經賣了幾百萬本,作者也成了媒體明星。這本被稱為中國版心靈雞湯的書,打消了人民接近聖人著作的顧慮。“當我是學生時,這些經典被敬若神明,需要我們用一輩子來研究和吸收其精髓,”于丹教授説,“但現在,我們需要傳達對經典的理解,我覺得我們應該放下這種敬仰的心態。應該讓經典變得更易理解,並應用到日常生活。”

  孔子思想的復活在科舉時代特別明顯,孔子因科舉系統而被稱讚,科舉也在中國保留了關鍵地位。他的教義也成了後來科舉考試的基礎,決定誰才能加入最重要的官場。

  中國仍依賴對官員的考試和學生的入學考試,父母還會去全國各地的孔廟,在那兒燒香,點蠟許願併為了功成名就而禱告。最常見的就是留個紙條,上書:保祐我孩子通過考試。

  面對如此具有公眾形象的哲學家,也注意到和他聯繫所能帶來的公關效應,政府開始把論語引入公共生活。奧運開幕式就採用孔子式的歡迎主題“有朋自遠方來”,對犯人們灌輸孔子的思想,讓他們走上正路。當中國政府2004年創建類似英國文化處(British Council)的教育機構時,就以孔子學院命名來強調這位偉人的重要性。

  幾倍白酒下肚後,一些吹牛者就聲稱姓孔且是聖哲的遠親。中國有300萬人宣傳和孔子有血緣關係,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編譯了一個基因庫,可以確定誰是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後裔。你只需提供一根頭髮做DNA測試。

  在證明美國佛羅裏達州的會計師湯姆羅賓遜(Tom Robinson)為成吉思汗後裔後,這家研究所開始了此項服務。

  周潤發是否和孔子有聯繫還不清楚,但中國孔子基金會(China Confucius Federation)發佈的哲學家的標準像至少為周潤發提供了外貌參考,儘管這個版本學者們很不認同。畫中孔子是一位身著長袍,留長鬍鬚、闊嘴大耳的老人。

  周潤發對孔子的熱情很出名。毋庸置疑,影片製片人希望利用他的名聲使影片在國際上賣座。他是否能把他帥氣的硬漢形象調整成孔子,還要拭目以待。

  孔子格言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三思而後行

  *苛政猛于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職知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編譯:齊磊)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