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路透社:美國商務部來了個“中國先生”

時間:2009-03-04 14:31   來源:新華網

  日前,奧巴馬總統提名華裔駱家輝為美國商務部長。外電普遍認為,如果該提名被國會正式批准,那將對中美貿易産生重大影響,將能夠幫助中美求同存異,同舟共濟。路透社近日就此播發一則題為《美國商務部來了個"中國先生"》的電訊,要點如下:

 

2月25日,前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在提名儀式上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張岩攝

  試想一下,日後中美貿易談判桌兩邊中央位置坐的兩人可能同樣長著黃皮膚和黑眼睛。

  可促進中美相互理解

  和他打過交道的美國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沒有必要認為駱家輝要比大多數美國人更“中國”,把他視為“中國問題超人”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有種族歧視之嫌;另一方認為,駱家輝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但因為是炎黃子孫,所以更容易理解中國人的立場和觀點,可以幫助雙方加強理解。

  我傾向於後一種説法。

  駱家輝是第一位出任美國州長的亞裔美國人,美國傑出華人團體百人會的成員。他與中國領導人有不少接觸,就在今年1月,他作為前總統卡特和前國務卿基辛格帶領的美國代表團的成員,同中國領導人會晤。一名隨團出訪的華裔美國人説,駱家輝在中國受到尊重,中國人為他在美國的成就感到自豪,會給他"面子"。當然中國人也知道,駱家輝是美國官員,代表的是美國利益。

  同為百人會成員,曾在美國政府擔任要職並在企業擔任高管的謝蘇齡説,她在和中國官員交流的時候,發現華裔有很大優勢,因為中國人價值觀類似,容易互相理解。她認為,駱家輝將會對中美關係産生積極影響。

  美國商務部來了個“中國先生”,美國能源部也由華裔朱棣文掌舵,這可以讓全世界的華人引以為豪。但不要以為他們倆因為皮膚的顏色,就一定會成為中美戰略對話的主導。

  財長蓋特納將繼續沿襲前任保爾森的慣例,主導中美最高層的戰略經濟對話。國務卿希拉裏近來表示,她將和蓋特納一起處理和中國最高領導層的戰略經濟對話。

  “100年走完1英里”

  駱家輝和奧巴馬都非對方首選。

  奧巴馬之前曾先後提名兩名商務部長候選人,一名因為涉嫌腐敗案遭調查,另一名因為和總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而宣佈放棄。

  駱家輝和希拉裏的關係比和奧巴馬更近。駱家輝在做州長的時候和當時的總統克林頓有很多接觸,因此大選時,他原本支援希拉裏。後來,希拉裏沒有獲得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他才"倒戈"奧巴馬。奧巴馬看中他作為州長掌控全局的能力。克林頓和小布希都是前州長,而奧巴馬和他的副總統拜登都不是。

  駱家輝在擔任州長期間,成功地推動創新和出口,而這兩項正是美國商務部的主要職責。這個位置有很大的實權,因為商務部長還要負責美國人口普查,而普查結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源將被如何分配。

  其實奧巴馬和駱家輝有一個非常大的共同點,他們兩人都出生於少數族裔家庭,小時候家庭貧窮,但之後都進入美國名校,然後投身政府事業,兩人都很重視家庭。他們的主要觀點大致相同,即美國應該通過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走出困局。

  駱家輝多次在公開場合説:"我的祖父大約100年前從中國來到美國做僕人。我在離我祖父當年工作不到1英里的州長官邸工作。我們家花了100年走完這1英里,這個旅程只有在美國能夠做到。我們的價值觀、教育、辛勤工作、責任感和家庭,每一天都指引著我前進。"

  從華盛頓州到華盛頓

  中國是華盛頓州的大主顧。

  作為美國的出口大州,華盛頓州向中國大量出口波音飛機、電腦軟體、星巴克咖啡、小麥和蘋果等。

  駱家輝在華盛頓州撞開了“玻璃天花板”,在商務部要突破美國式官僚作風可能要作出更大努力。

  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經濟危機更容易讓保護主義情緒走向激烈化。在驚濤駭浪中,讓一名華裔作為美國的貿易推廣者是否合適?

  但有理由相信,駱家輝能夠在促進中美關係方面,做成有"中國通"之美名的前財長保爾森以及前勞工部長趙小蘭沒有做到的事情。保爾森是銀行家背景,代表的是華爾街的利益,而駱家輝一直從政。趙小蘭是第一位華裔內閣成員,出生於臺北的她走的是和駱家輝不同的政治路線。

  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需要尋找投資方向,美國幾乎每個州的州長都希望拿到一些來自中國的投資,但在國會山上,議員們又對來自中國的錢疑慮重重。當經濟好的時候,商人們不用政府太多的幫助,但現在商務部對美國經濟的作用可以説是舉足輕重。危機下經濟問題已經上升為中美關係之首。期待“Mr.China(中國先生)”執掌美國貿易部,能夠幫助中美求同存異,同舟共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