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思想者網站(Americanthinker.com)2008年12月2日文章:“中國血統”的客機悄然而至(作者:Thomas Lifson)
上週五,中國首架自主研發生産的噴氣客機“ARJ21”迎來了它的首航。在噴氣式客機——這個民用産業中技術最高端、最先進的爭奪裏,一個極具潛力的競爭者出現了。在今年的大客機市場上,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兩家航空巨頭都推遲、放緩了下一代客機的研發,而且還面臨著大規模的訂單取消困境。不過“ARJ21”的使命並非是與空客、波音公司爭奪大型客機市場,也沒這個必要。它所瞄準的目標是由巴西Embraer(航空工業公司)和加拿大Bombardier(龐巴迪公司)佔據主導地位的支線客機市場。支線客機的體積比波音、空客最小的客機還要小許多,其性能卻能勝任空客A320、波音737的航線。
全球化的一條鐵則,就是全球化的技術擴散。這不再僅僅是關貿總協定、自由貿易的內容,或是共濟會、猶太人掌控全球經濟陰謀論的談資。威尼斯商人在過去千年裏都竭力保護他們的玻璃製造技術不外泄,但還是失敗了。擁有龐大雄心和強大實力的國家會想方設法將先進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
所以,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富強的國家之一——中國,也不可避免地闖入噴氣客機市場,抓住全球最先進、最重要的科學技術。當尼克松總統上世紀70年代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之際,第一個在中國“開花”的美國出口項目,就是數架被淘汰的波音707-320b型客機。當時中國正需要這樣的飛機擴充自己的海外航線,避免了以往許多海外飛行要過境前蘇聯的麻煩。
在20世紀80年代,麥道公司在強大的反對聲中,與中國簽署了授權在上海生産MD-80客機的協議。2007年,空中客車公司則簽署了在天津建立A320生産線的協議。毫無疑問的是,在一紙協議的背後,技術的轉移悄悄發生了。(許多評論認為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的新機型AR21J和MD-80非常相似,認為上海製造麥道用的模具,被用於了AR21J的開發上。當然,我們不知道這是否屬實。)
但如今,新誕生的中國飛機已經接到了來自國內航空公司的大量訂單,足夠讓它繼續“成長壯大”下去。説不定還有可能贏得一些出口訂單。十幾年前,日本就曾經嘗試過開發自己的民用航空工業,也生産出非常優秀的飛機和發動機。但要推銷和服務這些“大鳥”遠比製造它們困難百倍。最後,發動機項目組的人員紛紛跳槽到跳槽到當時的合作夥伴——波音公司。
尼克松總統當年開啟了同中國的貿易,並幫助中國融入了全球經濟之中。我希望我看到的這架中國飛機不是最後一家“中國造”客機。我更期望中國的自動化産業能佔據世界市場的一部分。
美國通用、羅克韋爾、霍尼韋爾等公司向中國的新飛機提供引擎、航空控制系統以及飛行操控系統。生産線上所用的設備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這架飛機上除了打上“中國製造”的烙印外,還有留下了“全球化”的痕跡。
希望中國人能將自己的飛機産業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奮力發展,最後能追趕上空客與波音的高度。
比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