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泰晤士報:中國百姓在地震廢墟上創造希望

時間:2008-07-15 14:43   來源:新華網

  英國《泰晤士報》12日刊登該報記者馬丁弗萊索菲余,在四川地震兩個月後重返災區所見所聞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地震災民在廢墟上創造希望》。

  在路邊一堆高高的廢墟上,聳立著一個紅十字標誌,這裡在地震前是一棟三層高的樓房。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我們爬上這座廢墟,映入眼簾的是遠處一位醫生在帳篷下搭起的臨時救護所。62歲的龍時富(音)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和所有的財産。他僅有的醫療器具是他從家的廢墟中挖出來的,但是兩個月來,他一直堅持義務為災民看病。他説:"我從小就學醫。人們需要我。"説著,他眼裏突然溢滿了淚水。

  龍醫生並沒有什麼特別,因為在綿竹市九龍鎮,到處洋溢著頑強不息的精神。這裡曾經非常美麗。現在,這裡幾乎找不到一處聳立的房屋。

  但是,記者在這兒的兩天中,只是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重建家園的決心。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中國人的集體主義與個人努力的獨特融合。

  這的確令人十分鼓舞,與美國對卡特裏娜颶風襲擊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九龍只是數以百計受地震影響的村鎮、城市中的一個,這次地震總共奪去大約7萬人的生命,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倖存者的行為令人稱道。人們用寫滿感謝的標語歡迎來訪者,數以千計的志願者從中國的四面八方匯聚這裡。

  這個鎮子到處是災民安置點和志願者們的帳篷。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災區人重建家園的決心。40歲的霍榮斌(音)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和父親,但在搭起的帳篷裏,他的理髮店又重新開業了。他説:"親人去了,但是生者不能和他們一起死去。"他一邊説著,一邊在為一位老人剪髮。

  23歲的鐘司琦(音)在一片廢墟中設立了臨時刺繡"工廠"。大約有30名婦女來這裡繡一些春節用的裝飾品,一個地産商同意購買這些繡品。鐘説:"她們來這裡聊聊天就忘了悲痛,還可以賺點家用。"

  在一個臨時安置點裏大約有來自3個山村的600名災民。他們正焦急地等待政府批准他們自己重建永久性家園。他們的帶頭人鐘啟芳(音)説:"我們非常有信心。我們不能悲傷下去,因為我們還有希望,還有這麼多人的幫助。"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2日文章《四川災後重建將需要數年時間》(記者拉斐爾波奇): 我再一次與秦(音)和梁(音)一家,以及他們的鄰居們聚在一起。他們的家在那次地震中幾乎被完全摧毀。他們首先向我表達的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感謝。這支軍隊依然奮戰在各個災區。他們也表達了對溫家寶總理的敬佩之情。所有人也都一遍遍重復著"我們會走出困境"的決心。

  他坐在兩個月前我採訪這裡時坐過的同一張凳子上。就在這個已經倒塌大半的自家院子裏,秦對我説,兩個月來他們都在忙於沉重的收割工作。這段時間裏,他們清理掉了大部分廢墟,支起了帳篷,還為豬砌起了圍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重新回到地裏幹活了。

  在這一地區,農活主要集中在兩個季節:4月到6月,以及8月和9月。5月是最關鍵的季節,因為這時要收割稻子,並播種玉米。換句話説,地震發生得很不是時候,但是農活卻不能耽誤。因此,軍隊伸出了援手,幫助當地農民收割糧食。15天前,當地百姓在廢墟上舉行了一個集會。他們買來豬肉、一卡車的啤酒和兩卡車的蔬菜,贈送給了幫助他們的軍隊。

  收割工作尚未完全進入常態,今年的收成少了1 0%。許多農田被地震破壞,還有一些沒了耕種的人。對於梁一家來説最大的苦惱就是找不到晾曬穀物的場院,電力跟不上也是個問題。

  9月收割過後,村裏人就要開始重建村落了。在村口依然能看到5月地震發生後的景象,但是不同的是,磚頭、沙子和其他蓋房子需要的材料已經有序地堆放在道路兩旁,預示著重建工作已進入籌備階段。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