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喜的是,這場災難卻出人意料地促成了一種溫和而自信的民族主義的形成(《雪梨先驅晨報》語),並成功修復並拉近了與西方的關係。
一種溫和而自信的民族主義的形成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15日文章《汶川大地震“震出”中國民眾的愛國情懷》報道説,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了全中國的人心,也震出了中國民眾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認同,各地自發捐款獻血者絡繹不絕。無論是富裕的沿海地區或比較不發達的內地省份,中國各地民眾踴躍捐款。在中國衛生部前天號召國民捐血後,各地捐血站開始出現人龍。四川省會成都和重慶市的市民反應尤其熱烈。汶川大地震迅速凝聚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在公司上班的重慶市民劉燕(27歲)道出了大多數中國民眾共患難的心聲。她在捐血站對《聯合早報》説:“看到災區的一些圖片很想哭,感覺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同為中國人,血濃于水,我們應該和災區人民一起對抗災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日的報道稱,四川大地震將中國這個擁有十多億人口、橫跨5個時區的大國凝聚了起來,團結愛國浪潮正涌動全中國。19日,在天安門廣場上匯聚了百萬中國人民為受難同胞集體默哀。3分鐘的靜默結束後,廣場上暫態響起“加油,中國!加油!”的呼聲。其中的一名學生説:“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中國一定能行!”
在此前的西藏以及火炬傳遞事件中,一些中國民眾表現出的較為激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曾讓外國媒體擔心,而此次地震則開始讓愛國主義得到昇華。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5月21日一篇文章指出,四川地震也在中國人當中形成了一種儘管較為溫和、但更為強烈和自信的民族主義情緒——人們團結一心,不是為了幫助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而是去幫助陌生人。當代從未有哪一場災難能像現在這樣,令從未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團結在一起。
文章描述道,19日晚上在成都,很多人聚集在一座大型毛主席像下面。儘管這裡的人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且還在不斷擔心余震,但這裡的氣氛卻是低調而樂觀的,展現了中國最偉大的一面。人們自發聚攏成一個個圈子,高呼愛國口號,高唱愛國歌曲。張桐(音)在過去一週裏一直自願在地震災區參加救援,現在他正在鼓勵其他人自豪地高喊“加油,中國,加油!”
聚集在這裡的群眾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的聲音在整個廣場回蕩。這是誠摯而溫和的呼聲。當被問及為何來到這裡時,張桐説:“我並不害怕這樣一場災難的打擊,因為從另一方面説,它會令中國人更加團結。我認為將來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強大、更加團結的中國。”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5月21日一篇文章説,四川地震固然是一場悲劇,但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它有助於消除一個偏見:中國新一代學生都是自私的物質主義者。作者説,他從2004年以來就在清華大學教授政治理論。他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為社會做有益的事情的想法,因此,當有關地震災難的報道發出,數百名清華學生整夜在一個紅十字工作站前排隊獻血和捐獻物品時,他並不感到震驚。還有很多人甚至前往1600多公里以外的地震災區幫助救援。現在他希望種種事件可以消除另一個錯誤印象:年輕的中國人是排外的民族主義者,他們不辨好壞地支援他們的國家。
作者説,他在最近一次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應該幫助緬甸熱帶風暴的受害者嗎,即使這意味著對中國的救災減少援助?全班陷入了意想不到的沉默之中。最後一個學生説,中國政府當然應該首先幫助中國人。學生們表示,中國人民向國家繳稅,因此國家對他們有著特別的義務。
作者表示,關心離自己較近的人是很自然的,災難時期尤其如此。或許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想像一下,如果一位紐約的教授在9 11事件後,讓學生討論應該援助9 11受害者親屬還是去援助海外戰爭受害者,他很可能會被轟出教室。但一年後,這就已經成為一個能被討論的話題了。因此問題在於一年之後,這些的學生和他是不是就能在一起討論中國的全球責任了。
中國成功修復與西方關係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5月27日一篇文章説,自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從沙烏地阿拉伯的5000萬美元援助款項到諾基亞公司提供的一箱箱手機,國際社會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國外援助規模堪稱前所未有,這充分展現了中國是一個朋友遍天下的大國。或許更令人矚目的是,在地震發生一星期後,外交部發言人主動呼籲國際社會向地震災區提供援助。
同樣重要的是,此次捐贈國遍佈全球,從而強化了這樣的理念:中國已經融入世界,同絕大多數政府保持著友好關係。這也正是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因西藏問題和奧運火炬接力受阻引起的緊張氣氛在一定程度上給這個主題帶來了陰影———但現在這個陰影在逐漸退去。
美聯社5月18日電指出,中國30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震撼了原本正歡欣鼓舞期待北京奧運的居民,同時也在以不那麼引人注目的方式改變中國和世界對彼此的認知,減少了圍繞奧運會而起的爭議。自從地震發生以來,世界各地的報紙頭版和電視新聞頻道都充斥著對震災充滿同情的報道。中國政府迅速展開全力以赴的搶救,並允許媒體對地震進行史無前例的廣泛報道,這使中國百姓和外國人得以共同感受這場巨大的悲劇。這場災難使有關北京奧運的負面新聞從報道中消失。外國觀眾,尤其是西方的觀眾,與中國人感同身受的程度可能超過了任何時候。
法新社北京5月18日電也指出,全球對中國大地震的同情可能至少産生了一種始料未及的影響——讓北京奧運會前那些對西藏的批評及其他激烈的話題噤聲。自今年初以來,中國為奧運會做準備的工作一直受到負面報道的衝擊。與此同時,中國對西方的批評也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官方媒體突出海外捐助者慷慨解囊的熱情報道。北京大學一位學者認為,外國媒體的積極報道和海外對中國救災行動的讚揚,有助於緩解中西方對立氣氛。
英國《金融時報》5月19日文章《中國成功修復形象》説,中國本來期望即將開幕的北京奧運會能為其贏得一個好名聲。但最近的調查表明,中國的形象因西藏事件受損。而隨著中國遭遇幾十年來破壞力最強的自然災害,四川地震也給中國創造了一個修復近來受損國際形象的機會。完全暴露在人們面前的破壞和政府對災難堅強有力的反應,贏得了全世界的同情和慷慨的捐助。幾週前人們對中國的不滿情緒突然間轉變了。
的確,這一年的中國經歷的苦難太多了。韓國《中央日報》5月14日文章《災難面前不分你我》就發出了這樣的祝福:在如此慘烈的災難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只能先從心裏向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寄予安慰。期待中國能克服此次國難,並成功地舉辦北京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