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5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兒童不喝粥而改吃漢堡
中國的經濟騰飛急劇地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父母那輩小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冰箱、電磁爐,牛奶和肉都屬於奢侈品,而如今父母帶著孩子去麥當勞是家常便飯。
過去20年間,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5.5億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數生活富足,而且國際化程度很高。每人平均肉産品的消費量比1980年翻了三番,奶産品消費量比1990年翻了四番,達到2007年每人平均消費25公斤,但這個數字仍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中國在鮮奶製品市場上可以自給自足,但仍需進口高品質奶製品,主要是奶粉和嬰兒奶製品。
1億獨生子女的父母並不在乎價格。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屬於中産階級,他們崇尚消費並且西化很嚴重。
美琪3月25日滿周歲。父親李(音)是一家工廠的木匠,母親佩佩(音)和父親決定帶著美琪到麥當勞慶祝周歲生日。慶祝活動需要花費34元,這對一個只有父親工作、月工資僅有130歐元左右的家庭來説並不是個小數目。
美琪的祖父母不得不幫助他們擺脫財政困境,53的祖母小李(音)是家政服務員,她的丈夫是國有自行車廠的退休工人,他們每月有360歐元的收入。美琪僅僅享受了100天的母乳餵養,就開始喝多美滋奶粉。每盒奶粉售價為70元(6歐元),小美琪兩天就能喝完一盒。
像中國其他家庭一樣,父母也只給美琪用尿不濕,42片裝的尿不濕售價為80元。奶粉、尿不濕、嬰兒護膚霜和洗浴用品幾乎用去父親的全部月收入。祖父母不得不支付其他生活費用。
祖母小李1981年生育女兒佩佩時用的都是尿布,奶粉定量配給,每天她可以憑票領取0.25升牛奶,因此小李不得不給佩佩喂粥。“那會兒什麼東西都不扔,全都有用。”小李説道。(邵京輝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