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國日報》3月10日報道: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幾十年來突飛猛進,經過今年罕見暴風雪的磨難,將迎來新的突破。
《中國日報》澳大利亞籍編輯本 喬森(Ben Johnson)發表文章,講述中國人在交通方面寫就的神奇篇章,同時説明強有力的國家規劃在基礎建設中不無裨益。全文如下:
春節期間,50年一遇最嚴重的冰雪災害造成了中國鐵路和公路部分路網癱瘓,全世界都看到了那成千上萬張焦慮的面龐。不過這裡將展開一則尚不為人知的絕好新聞故事,定使許多人錯愕之際大開眼界。
這就是關於交通奇跡的故事,公路、鐵路和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的大發展,將使受益地區重新站穩腳跟,夯實中國閃電般的快速發展。
目前,全國人大代表正匯聚一堂,討論如何加速災後恢復並且在描繪國家的未來。這就值得回顧一下在過去的20-30年中中國在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公認是自由市場化的《經濟學人》週刊最近發表了一篇綜合報道,盛讚中國的能力,包括快速建成世人矚目的青藏鐵路,即將開通的寧波越過杭州灣的跨海大橋,還有京津高速鐵路等。文章還稱頌説,從2001年開始的4年中,實際上已經投入到遍佈全國的鐵路、公路以及其他固定資産建設的資金超過了過去50年的總投入。中央計劃的功能在多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的實施中成效顯著,而對此批評的聲音只能悄悄地躲到了文章通欄大標題後面。當然了,這是因為數字最具説服力。
到去年底,縱橫中國的大約53,600公里的付費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從20年前第一鍬土開挖以來,中國已經擁有了公路總長度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的公路網。到2020年,還會增加70,000公里。這與我的國家—澳大利亞—相比,反差巨大。一條連接東部口岸雪梨和布裏斯班的主要高速公路,官僚機構拖遝辦理了十年時間之久才建起來,有些路段至今還是羊腸小路般的單車道。
道路和經濟發展同步,中國正在修建另外300,000公里的路網,把邊遠地區和大城市全都聯繫在一起。隨著嶄新的瀝青紐帶而來的運輸流,包括生命攸關的醫療設備,還有象我這樣的外國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其他貨物,滾滾而來。那裏居民的生活將很快得到明顯改善。不用説,在路網另一端的我們這些城裏人得到的好處就更多了。
世界銀行報告説,中國的鐵路網不過是全世界全部線路的6%,但卻承擔著佔世界交通量25%的巨大壓力。在2006至2010年間,用於鐵路建設的總投資額將是上個五年總額的四倍,目標高達2,000億美元。
僅僅今年,官方就撥出專款420億美元,超過了前五年總和的一半,用於緩解人員流通和原料運輸。鐵路計劃將在現有的78,000公里鐵路的基礎上,到2015年實現120,000公里。那就相當於過去30年所建全部里程的60%還多。
不過也許關於鐵路網的最好消息莫過於航空業大發展。本月早些時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壯觀的、耗資38億美元的3號航廈撩開了面紗。壯觀的樞紐長達3公里,使用面積比倫敦希斯羅機場還大17%。完成這個建築僅用了5年時間。什麼概念?這是當年希斯羅機場建5號航廈僅公開聽證所花的時間。
首都國際機場的擴展是為適應旅客流增加的需要,這裡的客流量已經從2002年的世界第26位躍升至現在的第9。到2020年,還有另外100個機場將建成使用,加入現在已有的142個機場行列。旅客人數也已經從1985年的7百萬升至去年的1.85億了。
每年接待能力超過3千萬旅客的機場將從3個增加到9個,以便為新一代旅行者提供服務。就象那個來自四川的年輕廚師,春節期間,我在從成都返回北京的航班上和他聊了一路。他代表著中國交通故事中的另一面。(作者 Ben Johnson 翻譯 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