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才是與中國交往的正道
近期,日本岸田政府在涉及重大戰略選擇的問題上出現了一系列動向,引發世人普遍關注,尤其是戰略天平過於向軍事傾斜,將中國視為“最大戰略挑戰”,使得亟須在“亂”中求“穩”的日本社會産生普遍憂慮,主張客觀理性看待中日關係以及呼籲對華合作的聲音不斷增強。
沉溺軍事難得人心
2022年12月,岸田政府通過了作為外交與安全政策長期指針的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文件,預設日本正在面臨“戰後最為嚴峻複雜的安全環境”,將中國武斷定位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戰略挑戰”,明確主張擁有所謂“反擊能力”。
對於上述動向,一方面應當看到日本政策界正在重新調整安全戰略,更加偏重軍事要素,這已經引起了日本各界的廣泛擔憂。儘管《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提出要運用綜合國力,包括外交、防衛、經濟、技術與情報這五大力量,但在日本國際政治學者遠藤誠治看來,其本質特徵是“偏重於由軍事來確保安全”,輕視了至關重要的外交、經濟等因素。針對此次安全戰略的重大轉型,日本國內有反對意見稱本應作為“和平憲法”指導下“和平國家”的日本過度沉溺于軍事,甚至正在走上通往戰爭的錯誤道路。
另一方面更應看到日本對華制衡日益突顯,但其戰略邏輯存在悖論,在現實中也難以走通。在日本綜研國際戰略研究所理事長田中均看來,一味強調反擊能力將會使日本喪失與重要鄰國進行交往的“藍圖”。有觀點認為岸田政府在完成戰略文件修訂之後,將通過對美首腦外交和安全合作來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對此,日本慶應大學教授添谷芳秀認為,日本不應僅僅專注于加強對華威懾,應為與中國和平共處鋪平道路。日本國內倡導以外交手段和平解決爭端及致力於日中關係穩定發展的人士大多也認為這並不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
日本《朝日新聞》與東京大學谷口將紀研究室去年實施的共同調查顯示,日本民眾對外交與安全的關注從2020年的11%升至16%,對景氣與雇傭的關注則由23%升至27%。對日本來説,國內外課題可謂堆積成山。特別是人口持續減少與經濟長期低迷,日本政府應就解決中長期課題儘早開出良方。此次日本將未來五年防衛費總額大幅增至43萬億日元,有觀點坦陳,不如把有限的財源用於應對越來越深刻的經濟與民生問題,這才是決策層最應擔負的責任。
“脫鉤”之舉並非良策
當前,日本對華“脫鉤斷鏈”的動作也愈發明顯。二戰後,日本是全球化特別是供應鏈合作的主要受益者。目前,曾經高度一體化的供應鏈被人為割裂,日本在這股逆流中也正在謀求與中國的“脫鉤”。但這一做法被認為不僅違背了經濟學常識,也將大大增加日方的成本。實際上,完全脫離中國不具可行性。《日本經濟新聞》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如果零部件等中國産品中斷兩個月,日本將無法生産汽車、家電、服裝甚至是食品,價值約53萬億日元的生産值將消失,相當於佔日本每年國內生産總值10%的巨大利益將蕩然無存。
中日兩國既有經濟交往的豐碩成果,充分説明瞭“掛鉤”而非“脫鉤”才能帶來持久的紅利。在過去的歲月裏,經貿一直是穩定中日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其中,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國。在疫情之前,已有超過3萬家日企在中國落地生根,兩國貿易額也達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00倍以上。頻密的經貿往來數據充分表明瞭中日合作的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即使在疫情之下,雙邊貿易額仍創歷史新高,引發了日本輿論的關注。中國歡迎日本各界繼續來華投資興業,開展交流合作。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多數受訪日本企業認為在未來數年,儘管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中國仍是其開拓海外事業的關鍵對象。
對於愈演愈烈的“脫鉤”舉動,日本國內特別是企業界人士主要擔憂被更深地捲入殘酷的經濟競爭。日本智庫界人士甚至認為,呼籲“脫離中國”的都是不懂經濟的人,説要“離開中國”的都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有企業界人士解釋稱,今後把中國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政策也將保持不變。儘管將來日企對中國的關注度或有所降低,但中國依然是有吸引力的大市場,日資企業對華投資依然保持積極態度。在日本戰略轉型的背景下,日企並不想面臨日本對華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更傾向於主張日本政府加強與中國的政策互動,表示不管由誰來擔任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企業最想做的事情是不受打擾地集中全力在中國做生意。
對華“鄰交”空間廣闊
中日兩國是搬不走的鄰居。作為鄰居,出現摩擦再正常不過。出現問題不可怕,正因為存在問題,才有對話的必要。關鍵是,出現問題時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和解決矛盾或分歧。對此,日本財界領袖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曾表示,我們不應在競爭與合作中二選一,而應在競爭與合作中保持交往。在日本前首相小淵惠三執政時期,首相懇談會報告書中曾提出“鄰交”概念,主張與鄰國開展心心相印的合作,這才是與中國交往的正道。展望未來,中日雙方有潛力在增強供應鏈彈性、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和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
在國際大變局之下,中日兩國國情有別,兩國也將遇到如何在保持經濟合作的同時平衡經濟安全的難題。面對雙邊關係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於大局觀的客觀理性的討論,一面凝望歷史一面創造互利格局,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中長期戰略。鄰國的關係雖有起落,但現在更需要基於深思熟慮的換位思考,開展有針對性的外交。
要對話不要包圍,對華除合作外別無他法。曾擔任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期日本外務省課長的小倉和夫表示,僅憑逞強鬥狠的遏制論無法促成國家的安全與繁榮,僅用遏制力和防衛力來考慮對華關係是錯誤的。如果被對抗心理和情緒左右,就會失去創造未來的契機。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指出,造成當下兩國關係不暢的責任主要在於政治層面,特別是政治對話的缺失。如果美國走到哪,日本就跟到哪,等於自己破壞了對話的政治氛圍。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原則,得到了日本國內智庫界的關注。有觀點認為日本應在保持對美盟友關係的同時,重新基於亞洲國家這一身份進行思考,開展自主的近鄰外交,特別是要注重“日中協商”。有主張稱岸田政府應謙虛地向前輩學習,重返宏池會路線,即尊重憲法、承認歷史、不成為軍事大國、積極開展對華合作等。而在當下,日本最應當做的是莫再一味瞻美馬首,更不能搞對華“脫鉤斷鏈”,而必須以實際行動拓展對華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