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或面臨二戰後“最大考驗”
英國通脹率近來屢創新高,面對物價飛漲、生活成本增加,更多英國人會在購物時貨比三家。圖為五月三十日,在英國倫敦,一名蔬果攤主在市場等待顧客。
(來源:路透社)
近日,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年會在瑞士舉辦,全球政商界權威人士齊聚達沃斯,共同探討當前的全球性問題,並尋找應對緊迫挑戰的解決方案。這是世界經濟論壇兩年多來首次舉辦線下年度會議。
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近段時間,全球經濟前景更加“黯淡”,可能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考驗”。如何避免全球經濟滑向衰退的險灘,已成為全球各國的共同關切。
全球經濟陷入困境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近日報道,今年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瀰漫著擔憂情緒,讓人印象深刻。世界正面臨比以往更嚴重的危機。一場大風暴正在形成,所有問題交匯在一起,包括戰爭、高通脹以及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在本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商界精英甚至提出了“世界經濟體系能否支撐下去”的問題。
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已成為全球經濟當前最凸顯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從2021年6.1%的估計值下降至2022年和2023年的3.6%。2022年和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分別較1月預測值下調了0.8和0.2個百分點。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5.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8.7%,二者較1月的預測值分別高出1.8和2.8個百分點。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展望》調查,過去的6個月裏,所有受訪者都變得更加悲觀,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活動將衰弱、通脹率將升高、糧食不安全狀況將加劇,其中美國的通脹預期最高,其次是歐洲和拉丁美洲。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通脹約一年前就開始加速上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已連續7個月高於6%。今年3月,CPI同比上漲8.5%,漲幅刷新逾40年峰值;4月CPI同比上漲8.3%,仍處於高位。《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美國通脹可能已經觸頂,“但遠未得到控制”。
歐盟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5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8.1%,連續第七個月創歷史新高,遠高於歐洲央行設定的2%的通脹目標。剔除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為3.8%,也超過市場預期。歐洲主要經濟體中,德國5月通脹率為8.7%,法國為5.8%,義大利為7.3%,西班牙為8.5%,均處於高位。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荷蘭、斯洛伐克、希臘的通脹率均高達兩位數。
長期結構性問題顯現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當前,美聯儲可能正在把美國的繁榮變成衰退;歐洲的家庭正在承受生活成本危機;亞洲的增長前景因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的蔓延遭受打擊;許多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情況更糟,那裏很可能出現糧食危機,甚至饑荒。在全球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蘇之際,上述4種各不相同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問題困擾著全球經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三大主要挑戰:其一,全球化格局發生結構調整,由原來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轉向板塊化、區域化的全球化,全球供應鏈更加強調安全、自主、可控、韌性。其二,全球科技發展尚未形成新的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但技術應用正在遭遇供應鏈重新調整的挑戰,如美國試圖通過對晶片半導體産業、數字技術産業的規則重組,構建自身同盟體系,使得大國競爭區域化、集團化、精英化趨勢更加明顯。其三,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能源價格飆升加劇通貨膨脹,並通過産業鏈傳導到經貿、投資等整個國際經濟體系,引發社會民生問題,影響各國經濟政策制訂。
俄烏衝突及美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的不斷升級,已産生全球性的外溢效應。美國率先於3月8日宣佈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歐盟4月8日宣佈停止進口俄煤炭。5月31日,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就對俄羅斯第六輪制裁達成一致,將立即禁止進口75%的俄羅斯石油。
世界銀行4月報告指出,能源價格漲幅已達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高,預計在2022年漲幅將超過50%,能源價格飆升可能持續到2024年年底。歐盟委員會預測,如果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出現嚴重中斷,歐洲經濟將陷入全面“滯脹”。
“通貨膨脹是美歐等發達國家面臨的最主要壓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通脹已不再是貨幣層面的問題,而是西方國家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這背後的原因較為複雜:其一,疫情期間,美歐多國推出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計劃。其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推動“脫鉤”“斷鏈”,人為切斷原有的全球供應鏈,也加劇了美國國內供應鏈紊亂,大幅抬高了製造業和物流成本。其三,美國“招工難”“用工貴”問題加劇 ,多行業勞動力流失現象嚴重,用工成本普漲,形成工資推動的通脹問題。其四,美歐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進一步推高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此帶來新的輸入性通脹壓力。
“當前,全球經濟前景黯淡,是全球經濟短期不確定性風險和長期結構性問題的集中體現。”張茉楠分析,短期最大的風險來源於地緣政治衝突及相關制裁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動蕩,對金融、經貿、糧食、能源等領域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帶來巨大衝擊。長期結構性問題體現在原有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被人為阻斷,由此引發各國生産、貿易、投資、出口各方面問題,給全球經濟帶來全面、系統性、結構性的影響。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震蕩中承受著更大的不確定性。據聯合國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在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的推動下,增長前景正在減弱,尤其是進口大宗商品的發展中經濟體。日益惡化的糧食不安全加劇了這一前景,尤其是在非洲。
美西方須擔起責任
“全球經濟如何回到復蘇的正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大國的選擇。全球經濟復蘇需要大國間加強協調,為全球各國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良性國際環境,而非破壞國際合作的政策制度環境。”張茉楠認為,近年來,美國不斷將經濟問題意識形態化、政治化、聯盟化,動輒對他國進行制裁、脫鉤、封鎖,企圖人為割斷全球産業鏈遏制他國發展,在全球化進程中一直在起破壞性作用,沒有發揮應盡的建設性作用。美國“築高墻”的行為,破壞了原本開放自由的國際分工體系,打亂了生産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無益於本國國力的提升,更重創了全球經濟復蘇進程。
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社論稱,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産品加徵關稅,是前總統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之一。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是一個失敗。拜登早該取消這些關稅,而不是等待持續數月的對華加徵關稅復審程式。社論援引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結果説,如果取消對華産品加徵的關稅,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將很快下降0.3個百分點,並在一年後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
王義桅表示,近年來,美國一直追求“再工業化”,大搞“美國優先”,試圖引導本國資金回流、産業回流、就業機會回流,但效果並不理想。俄烏衝突後,美國利用金融霸權,對俄強勢制裁,其國內經濟面臨的産業空心化等核心問題不僅未得到妥善處理,反而引發經濟上的嚴重通脹和政治上的民粹傾向。事實證明,美國將國內矛盾向外轉移,在國際社會製造分裂對抗的行為,就像拋擲“迴旋鏢”,最終不僅挫傷了本國經濟,還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帶來大量麻煩。
當前,國際社會已有大量聲音呼籲全球團結協作、共同推動經濟復蘇。德國副總理、經濟部長羅伯特 哈貝克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首先必須保持市場開放;其次,解決一個問題不能以産生另一個問題為代價;第三,去全球化是一個錯誤的進程,我們應當繼續團結協作。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以及西方發達經濟體,應該認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起推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境的大國責任,徹底摒棄單邊霸淩做派,回歸真正的多邊主義軌道,展現應有的合作態度。
正如《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所建議的:各方應通過多邊努力應對人道主義危機,防止經濟進一步割裂,維持全球流動性,管理債務危機,應對氣候變化,並終結新冠肺炎疫情——這些工作依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