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幕後黑手”

2022-04-27 11: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 題:美國是烏克蘭危機的“幕後黑手”

  新華社記者柳絲

  “善於利用善良外衣掩蓋自私的國家利益。”早在80年前,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哈利特卡爾在其著作中這樣描述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貫的偽善。時至今日,美國依然在玩弄這種手段,俄烏衝突就是一個例子。

  在烏克蘭危機一步步演變惡化的過程中,美國從埋下火種到煽風點火,從火上澆油到趁火打劫,種種惡行都是在所謂“民主、自由、人權”旗號下展開。只不過,這一回,世界上很多人都看穿了美國的“善良外衣”,看清了美國的自私自利,看透了美國的霸權主義,認定美國才是危機的始作俑者,是當前亂局幕後的操控黑手。

  冷戰思維 霸權執念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心臟地帶;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了全世界。”這是20世紀地緣政治大師麥金德著名的“心臟地帶”理論。麥金德所説的心臟地帶正是俄羅斯和烏克蘭,而世界島則指歐亞大陸。

  作為麥金德的學生,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用麥金德式的語言,道出美國稱霸的野心——“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控制整個歐亞大陸是“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的主要基礎”。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其戰略目標在於防止任何一個能夠挑戰其霸權地位和戰略利益的國家崛起,而歐亞版圖上地處俄羅斯周邊、戰略地位關鍵的一些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就成為美國戰略棋盤上的棋子。

  美國策動北約五輪東擴,導演烏克蘭“顏色革命”,極限擠壓俄羅斯安全空間,終極目標就是要用戰爭泥潭和制裁大棒拖垮、擊垮俄羅斯。作為冷戰産物,北約並沒有跟隨冷戰一起進入歷史,反而在美國主導下日益變成一個搞陣營對抗的軍事集團。

  事實上,喬治凱南、基辛格、米爾斯海默等多位美國戰略家早已對烏克蘭危機發出預警,認為北約擴張是“歷史性戰略錯誤”,“最終結果是烏克蘭將被摧毀”。烏克蘭危機一步步走到今天,追根溯源,還是因為美國難以擺脫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

  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穗生認為,美國對自身力量和發展前景失去信心與安全感,認為國際關係是一個零和遊戲,其他國家崛起或追求自身安全利益就是對美國利益的侵蝕和威脅。因此,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繼續佔主導地位,就採取各種手段打壓能夠挑戰它的國家,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煽風點火、製造矛盾。

  以烏克蘭危機為例,自去年俄烏緊張關係升級以來,美國不但沒有尋求緩和危機,反而不斷向烏提供各種軍事援助,為烏方打氣、對俄方挑釁,加劇烏俄、歐俄對立,直至引發俄烏衝突,以此來迫使歐洲在安全和能源等領域更加依賴美國,從而增強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力。

  美國《全球策略資訊》雜誌社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和北約對俄方擔憂置若罔顧,它們只關心維持霸權,並不斷違背冷戰結束後所承諾的與俄合作政策。”至於烏克蘭人的生命,從來都不是美國政府真正關心的問題,正如《美國保守派》雜誌一篇文章的諷刺性標題所言:“華盛頓將同俄羅斯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

  趁火打劫 坐收漁利

  英國詩人威廉申斯通説過:“戰爭使多數人流血,卻養肥了少數人。”俄烏衝突對世界來説是一場悲劇,但美國軍火商卻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民族》週刊網站日前披露,俄烏衝突升級之前,美國主要軍火企業的大佬們就已經開始談論歐洲緊張局勢將如何增加他們的利潤。今年1月,雷神公司首席執行官格雷格海斯在與公司投資者的一次電話會議上吹噓,東歐和其他全球熱點地區的衝突前景將有利於公司業務發展,“我們看到了國際銷售的機會”。

  受益於俄烏關係緊張以及此後的衝突升級,美國主要軍工企業近期股價大漲。“領頭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股價從年初每股350美元左右一路上漲至4月13日的近470美元,漲幅約34%。雷神技術公司、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股價同期漲幅也在20%左右。

  根據五角大樓4月14日公佈的數據,自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國累計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3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其中約26億美元援助承諾是在2月24日之後做出的。美國國防部日前還召集美國軍工企業開會,討論加速軍火生産以滿足美國、烏克蘭及其他盟友需求的問題。

  1961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離職告別演説中,曾公開點名由美國軍方、軍火商及政客捆綁形成的“軍工複合體”,直言不諱地警告:“在政府的各委員會裏,我們一定要警惕軍工複合體施加不正當的影響……權力濫用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然而,這番告誡沒有産生任何作用。多年來,美國已經形成由龐大的軍工複合體驅動的一整套“戰爭漁利機制”。一方面,從歐洲到中東,從亞太到拉美,美國政客通過強化同盟、鼓動對抗、煽動衝突,不斷為美國軍火商創造“商機”;另一方面,這些軍工企業又通過政治獻金與“政商旋轉門”等方式收買政客、左右政策,二者勾結起來持續推高美國國防開支,而付出代價的則是作為納稅人的美國民眾。

  在這套機制的推動下,美國軍費和對外軍售收入常年保持世界第一。在白宮3月末向國會遞交的2023財年聯邦政府預算申請中,國防預算高達8133億美元。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3月發佈的全球軍售趨勢報告指出,2017年至2021年間全球武器交易量與2012年至2016年間相比下降4.6%,而同期美國武器出口增長14%,其全球佔比從32%上升到39%。

  美國國防部前官員富蘭克林斯平尼日前撰文説,美國軍工複合體借這次俄烏衝突煽動對俄恐懼,目的是推動軍備支出上漲。“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五角大樓、K街(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遊説公司聚集地)、軍工企業以及整個國會大廈內,都在悄悄地開香檳慶祝!”

  美國不僅利用俄烏衝突大發軍火財,還趁火打劫,攫取了歐洲能源市場的部分份額。歐盟國家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分別約有三成和四成來自俄羅斯。俄烏衝突升級後,歐盟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將進口俄天然氣的數量減少三分之二。美國趁歐洲天然氣供應嚴重不足之機,迅速與歐盟達成能源合作協議,計劃今年額外向歐盟市場提供至少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

  土耳其作家和政治學家蘇萊曼塞伊菲厄雲日前撰文指出,俄烏衝突為美國軍工企業注入了活力,油氣價格大漲為美國能源公司帶來更多收入,因此“美國不希望戰爭結束”。

  濫用制裁 火上澆油

  “制裁不但沒有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還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奇怪的是儘管屢屢失敗,此後西方國家仍然繼續把制裁當成一種手段。”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學家尼古拉斯馬爾德在法國《世界報》的訪談中這樣説。

  俄烏衝突升級後,美國及其盟友把世界經濟作為武器對俄實施全方位、無差別的制裁,這種火上澆油之舉只會加劇對立,令局勢更加緊張,同時還給全世界帶來嚴重衝擊,令許多國家深受其害。

  美國及其盟友的制裁手段五花八門:既有所謂“金融核彈”,切斷俄羅斯多家主要銀行與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的合作,也有針對俄高官、富豪等個人的制裁,還覆蓋了體育、文化、藝術、資本、科技等各領域,甚至就連與俄羅斯有關的貓、狗、樹等都上了“黑名單”。

  長期以來,美國為維護霸權,憑藉其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頻頻用制裁打壓他國,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過去20年,美國實施的制裁數量增長了10倍。奧巴馬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實施的制裁有2350項,而特朗普在一屆總統任期內實施的制裁高達3800項,相當於平均每天揮舞3次“制裁大棒”。截至2021年10月1日,美國已生效的制裁措施累計達9421項。

  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制裁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是“抱薪救火”,只會激化矛盾,給全球經濟運作帶來嚴重干擾,給相關國家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美國拉攏盟友發起的極限制裁在損害俄經濟民生的同時,已對全球金融、貿易、能源、糧食、産業鏈供應鏈等方面造成巨大衝擊,讓疫情背景下本就疲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整個國際社會都不得不為此埋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因俄烏衝突及對俄制裁下降1個百分點,通脹水準將上升2.5個百分點。

  近期在衝突和制裁等連鎖反應衝擊下,世界股市、匯市、原油、天然氣、糧食和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反覆震蕩,風險不斷攀升。首先感到壓力的便是能源進口高度依賴俄羅斯的歐洲國家。今年3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7.5%,再創歷史新高。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上漲44.7%。受害更嚴重的是那些經濟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貿發會議最近發佈報告指出,衝突導致食品、燃料和化肥價格上漲,世界經濟前景迅速惡化,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的形勢尤其令人擔憂。

  巴西外交部長卡洛斯弗蘭薩批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烏衝突的處理方式,認為對俄實施的經濟制裁將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經濟發展。

  烏克蘭危機牽動整個世界,也成為映射出美國霸權這只“幕後黑手”的一面照妖鏡。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從敘利亞到烏克蘭,美國的霸權、霸道與霸淩成為許多地區動蕩混亂的根源,給許多國家的民眾帶來無盡痛苦,也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看穿了美國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虛偽外衣,看透了美國唯利是圖、唯我獨尊的真實面目。(參與記者:吳寶澍、張遠、孫丁、鄧仙來、黃河、林朝暉、劉健、朱瑞卿)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