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致的
促進和平是奧林匹克的初衷,不能以黨爭方式對待奧運會
肖連兵:尊敬的帕潘德里歐先生,感謝您做客“光明國際論壇對話”。北京冬奧會舉辦在即,我們先從奧林匹克運動談起。2021年10月18日,北京冬奧會聖火在希臘採集。作為奧林匹克和平委員會副主席,請您談談奧林匹克對世界和平的意義。
帕潘德里歐:奧林匹克聖火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給人類帶來和平的希望。事實上,奧運會只是發源於古希臘的幾百種比賽形式的一種。然而,奧運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為和平作出的貢獻,通過奧林匹克競技讓處於戰爭的城邦暫時休戰。早在西元前776年,古希臘的各個城邦就約定,在奧運會期間,大家都撤離戰場,放下武器,去競技場上和平地一決高下。從1896年現代奧運會舉辦以來,奧林匹克和平精神再次造福人類。我記得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開幕式上,朝鮮與韓國同舉朝鮮半島旗幟攜手入場,使當時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因奧運會得到了暫時緩和。奧林匹克休戰傳統還曾被用到波黑戰爭,在那期間,聯合國得以為數千名兒童接種疫苗。
奧林匹克的休戰傳統,提供了一個實現包容與和解的極其寶貴的機會,可以使人們跨越邊界和政治信念,不分種族或宗教信仰地走到一起,為實現更持久的和平打開一扇門。當希臘獲得2004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時,我正擔任希臘外交部長,提出了創建奧林匹克和平基金會的想法。國際奧會給予了全力支援,國際奧會主席托馬斯 巴赫擔任奧林匹克和平基金會主席,而我一直擔任基金會副主席。眾所週知,促進和平是起初設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真正原因。我們需要利用這一重要機遇,使長期衝突的解決取得突破。
作為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並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歷史悠久的北京,正在繼續創造歷史。我們也希望奧運火種可以接續傳遞各國的友誼和世界的和平。
肖連兵:您對奧林匹克精神及其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係有何見解?
帕潘德里歐:我高度贊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就是和平,而奧運會的核心價值也是和平。創立現代奧運會的78名榮譽代表中,大多數都直接參與了國際和平運動。顧拜旦曾經説,戰爭爆發是因為國家之間相互誤解,所以在偏見和誤解消失之前,我們不會有和平。那麼,在這之前,與定期召集所有國家的年輕人友好地比試肌肉力量和敏捷性相比,還有比這更好的保護和平的方法嗎?
本著這個精神,從2000年開始,我在全球發起了“以奧運促和平”運動。南非國父曼德拉、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等許多領導人都參與並聯署了這項運動。後來我又發起了奧林匹克和平基金會。2015年我和已故土耳其外長卡姆的女兒一起創立“卡姆-帕潘德里歐國際和平獎”,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在2019年獲獎。我還記得巴赫的獲獎感言:“我們今天的使命是堅持奧林匹克自古以來的理想和價值,並使其在當下世界發揚光大。當今世界在諸多方面都出現了離心力,但奧運會能讓全世界相聚一堂,在和平中友好競技。”對此,我非常認可。
從古希臘奧運會中,我們認識到人類的共同價值,對美好的普遍欣賞,對和平的普遍嚮往,以及競爭對手之間也可以達成相互尊重和友誼。這種奧運精神在當今世界至關重要。所以我認為,奧林匹克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國家間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處、攜手合作,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共同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肖連兵:您對北京冬奧會有什麼期待?
帕潘德里歐:我由衷祝願北京冬奧會取得圓滿成功,並能一如既往地展示和傳達奧林匹克的和平精神。
現在是求真時刻,而不是求戰時刻
肖連兵:北京冬奧會在肆虐全球近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舉辦,您如何看待疫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帕潘德里歐:我認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在於:面對病毒,我們都是平等的,無論我們的國家、語言、種族有什麼不同,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疫情也凸顯了在獲得良好藥物、良好醫療保健系統和疫苗方面的不平等。全球要齊心協力團結起來,有效應對這一流行病。
疫情對全球的影響還在繼續,我們的積極應對也應該繼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説,現在是求真時刻,而不是求戰時刻。這樣的時候應當是我們作為人類相互合作、共同應對的時刻。我誠摯希望所有領導人,尤其是像中美這樣的大國領導人,都能秉持這樣的信念,同心協力,合作抗疫。疫情之外,我們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經濟大衰退,我們需要共同思考,找到合作互惠的方法。我們已經和疫情抗爭近兩年了,相信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大家也都很清楚。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政治智慧和領導力了。中國有句老話,否極泰來。我希望新的一年裏,大家能一起努力,克服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挑戰。
肖連兵:您如何看待中國為抗擊疫情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所做的努力?
帕潘德里歐:中國已經累計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20億劑新冠疫苗,與許多國家風雨同舟、團結合作,一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中國抗擊疫情的經驗,控制疫情下恢復社會經濟秩序的經驗,在雙迴圈經濟中保障國際供應鏈穩定的經驗,我相信對其他國家都是有幫助的,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舉一個例子,疫情席捲全球,國際運輸受到嚴重影響。中歐班列挑起了陸路運輸的“大梁”,成為各國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這體現了“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共用”精神。中歐班列把國際社會緊缺的防疫抗疫物資和生産生活用品源源不斷地送達歐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班列沿線國家復工復産和經濟快速重啟,為穩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産生了積極影響,也為全球經濟復蘇與發展注入動力。
肖連兵:在您看來,國際社會應從這場大流行中吸取什麼教訓?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進行新的全球治理?
帕潘德里歐:應對疫情這個問題,各國有各自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發展水準,但可以就最重要的共同問題找到合作的共同基礎,也就是説要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找到一種合作的方式去戰勝疫情。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反對全球化和推行單邊主義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我認為,在當下的時刻,逆全球化對人類的進步和繁榮不是好事,疫情也再次證明了各國相互依賴的程度。疫情引發的問題不在於全球化本身,而是需要更為規範、協調和人性化的全球治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建立及改善更加以人為本的國際多邊組織。如果單邊主義成為長期趨勢,將損害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流行病等全球挑戰的能力,還將引發不信任,甚至衝突。
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衝擊,危機既影響到經濟領域,也觸及社會民生領域。後疫情時代,各國恢復投資時應優先考慮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項目,優先考慮改善衛生和教育等公共領域。
我剛剛聯合簽署的《致二十國集團成員倡議書》也明確指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應該採取聯合行動,共同抗擊疫情的衝擊,並就國際社會團結抗疫提出具體措施,包括支援世界衛生組織在協調國際抗疫行動中發揮領導作用,以及採取緊急措施促進世界經濟儘快復蘇。比如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共用疫苗專利就是個很好的努力。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來減緩疫情對本國經濟的衝擊和影響。然而,一個全球性的經濟困境需要一個全球性的經濟應對方案。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防止流動性危機演變為償付能力危機,防止全球經濟衰退演變為全球大蕭條。為了確保實現目標,各國必須協同合作,一起抗疫,一起恢復經濟。
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直面並戰勝無數挑戰
肖連兵: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人類命運與共、責任與共的現實。您認為,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贏得這場世紀疫情的勝利有何意義?
帕潘德里歐:疫情以及今天面臨的其他全球性挑戰,不僅向中國而且向世界表明,儘管發展模式不同,但我們有著共同的命運。如果我們不合作應對這些挑戰,人類將沒有未來。時間就是生命。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各國都應該為構建人類可持續的共同未來作出貢獻。疫情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我們意識到有必要對我們管理衛生危機的方式進行範式轉變。此外,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危機,這表明加強全球治理和密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之前,在我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先生的對話中,我們特別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加強全球公共衛生合作的緊迫性,也再次彰顯了推進“一帶一路”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時代意義。以社會黨國際主席的名義,我一直強調投資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疫情説服了大多數批評這一立場的懷疑論者。
面對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強烈衝擊,中國的主張是值得重視的,將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普惠新階段,倡導真正的多邊主義,力促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後疫情時代,人類更要一起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每一種文明的智慧,博採眾長,一起來解決全新的複雜的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
肖連兵:作為社會黨國際主席,在您看來,當代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是真正的機遇還是所謂的威脅?
帕潘德里歐:過去幾年,我曾多次到訪中國,去過各地不少城市,親眼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及其活力,這也得益於中國社會的諸多創造力。社會黨國際代表全世界150多個政黨,我們認為與中國共産黨進行戰略對話很重要。在過去幾年裏,我們一直這樣做。我和中國各級政府的很多朋友都談到:中共作為執政黨的戰略眼光與定力,動員全國力量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很重要,是中國的優勢。
中國共産黨去年慶祝了100歲生日。過去100年裏,中共帶領中國直面無數挑戰,並通過實施改革等措施戰勝挑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消除貧困的成就,這不僅是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對世界來説也是一大壯舉。過去近40年裏,中國經濟發展對於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當下,“共同富裕”在中國的實踐對於解決世界範圍內的發展不平衡不平等問題將有示範意義。同時,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要的一極,在全球發展和安全事務上應該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譬如,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展現的世界領導力,正是當今世界最需要的。美國和中國最近就這一重大問題發表聯合聲明是一項重要進展。中國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舉世矚目。可以説,中國能夠攜手各國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也是全世界的巨大發展機遇。
“人類的繁榮和持久和平需要對不同文明的尊重”
肖連兵:由中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神聖相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去年在中希文化旅遊年開幕式上揭幕。孔子和蘇格拉底是中國和希臘文明的代表人物。您如何看待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的倡議?
帕潘德里歐:中國和希臘是東西方古老文明的發源地,兩個古老文明的智慧通過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的先哲賢者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接續傳承、發揚光大。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提出了世界性的德性倫理。兩種文明都認識到,人類的繁榮和持久和平需要優秀品質的培養,需要對不同文明的尊重、對真理的探尋、對和諧社會的不斷追尋。
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該汲取歷經時間檢驗的文明智慧,結合現代技術的力量,來應對環境危機、數字變革、財富和收入不平等以及全球相互依存等重大挑戰。東西互鑒,促進和平,意義重大。近年來,多邊主義、國際主義的力量在減弱,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越發盛行。如果我們回看近幾十年來的全球經濟發展,貿易自由化、開放型經濟以及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促進了國家和社會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這是有目共睹的。要成功推進繼續合作,就需要繼續溝通,這樣才能避免誤判、促進合作。我一直認為,無論何時,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需要良好真誠開放的溝通。
肖連兵:您如何看待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文明對話的作用?中希在促進交流互鑒方面可以有哪些作為?
帕潘德里歐:作為最早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希臘最近的發展從中受益。“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歐積極合作,創造了新的溝通平臺。中國和歐洲可以成為更好更全面的合作夥伴,這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發展,需要多元文化的參與和貢獻,關鍵在於有一個可以互相包容、互鑒互利的底層架構。
希中兩國可以通過促進交流互鑒,來嘗試構建一個包容性的底層架構,將眾多國家納入一個共同的夢想和敘事之中,從而團結起來。這需要政治想像力,歷史和哲學可以是很好的工具。我們不妨將中國和希臘兩個文明攜手合作做一個想像:中國的盤古和希臘的蓋亞一起開天闢地,然後普羅米修斯為世界送火,照亮了文明;倉頡發明瞭文字,使文明得以傳承。不同文明的神話和夢想融合在一起,通過文明互鑒實現共同繁榮,通過團結協作克服分歧,最終實現美美與共,我想這是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人民的共同夢想。建構這個共同夢想,我相信希臘和中國可以一起作出獨特貢獻。
肖連兵:在您擔任希臘總理期間,推動中希關係發展給您留下的最深刻印像是什麼?
帕潘德里歐:希中互幫互助的例子非常之多。譬如在2011年,利比亞局勢動蕩,當地中國公民需要緊急撤離。情況危急、任務艱巨,中國政府向希臘提出援助請求。當時我擔任希臘總理,動員希臘政府和社會全力配合中國的撤僑行動。最終超過13000多名中國公民經希臘克裏特島成功回到中國。時任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女士特意告訴我,這場撤僑行動將被拍成電影。
同時,中國在希臘需要的時候,也總是會伸出援手。希臘發生債務危機後,面臨著退出歐元區的風險,一度引起國民對政府財政的不信任。在希臘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中國非常積極地參與希臘新發行國債的認購,對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在資金方面給予希臘支援,而且盡力幫助希臘振興經濟。近些年來,中國中遠集團在希臘接手了比雷埃夫斯港兩個碼頭的特許經營權,使比雷埃夫斯港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港口集裝箱數量倍增,船隻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之後,中國和希臘又達成了在海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等方面的一系列合作計劃。不僅中國各大投資機構去往希臘進行投資,許多私人投資者也對希臘進行投資。最近幾年,希臘外來投資的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中國的大量投資給希臘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我們也熱忱歡迎更多中國遊客來參觀希臘美麗而歷史悠久的景點。
肖連兵:我注意到這些年來您一直非常關心青少年的成長,創建了培養青年領袖的“愛格計劃”,並擔任“東錢湖教育論壇”聯合主席。在您看來,後疫情時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教育應該如何培養人才?
帕潘德里歐:認識美是認識善的前提和關鍵。在柏拉圖看來,美被視為知識的昇華,認識美與和諧最終指向完美與正義。這些思想也被現代藝術家和哲學家所繼承。正如席勒在其《論人的美育》中睿智地指出:“正是對美的短暫體驗和審美趣味的發展,使我們變得善於交際,使我們擺脫狹隘的利己主義,擺脫對社會和物質的依賴,這有助於承認他人的自由。”
我一直對教育充滿熱情。正如我多次向“愛格學者”講述的那樣,我認為自己在擔任希臘教育部長期間,有幸通過創建像開放大學這樣的機構來促進教育的開放和公平。我一直相信,一切美好都始於教育啟蒙和品格發展。23年前,我創辦了思覓研討會,每年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專業人士一起聚會,試圖為應對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貢獻積極想法。我們很高興看到,過去幾年許多成為國家領導者和重要決策者的人都是思覓研討會的常客,而不少孩子也是伴隨思覓研討會一起長大的。
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經歷了許多重大發展,我相信這與中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從歐洲的歷史來看,家庭核心價值的傳承至關重要。我的父親和祖父都曾擔任希臘總理,我本人深受家族為自由、民主、正義而戰的價值觀影響。5年前,我與幾位好友共同創辦了一個旨在貫通中西的博雅教育項目,即“愛格計劃”。我們希望在不同國家找到優秀的“愛格學者”,形成一個可以互相陪伴、互相支援、互相加強的成長共同體,讓“愛格學者”都能致力於“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超越自己”。我希望這些中國青年能夠架起中西方之間的橋梁,進一步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作出自己的貢獻。
兩年前,我受一位熱愛教育的“愛格家長”邀請,成為“東錢湖教育論壇”的聯合主席,希望探索未來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去年,我們還設立了“華茂美堉獎”,以表彰為全球美學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美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我們學會通過感官認識自己和世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中學會認識自己和世界。這就是為什麼在古希臘,奧運會不僅是體育運動,而且還是藝術、音樂、文學和戲劇。
(感謝“愛格計劃”聯合創始人錢鏡對本次對話的大力協助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