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哥氣候大會閉幕 就《巴黎協定》實施制定細則
格拉斯哥氣候大會閉幕 就《巴黎協定》實施制定細則,中國代表團團長:必須聚焦務實行動,不能變成一紙空文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趙雪湄 紀雙城 陳 欣】經過兩年準備和13天艱苦談判,當地時間13日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閉幕。大會達成的決議文件被媒體形容為“具有歷史性意義”。但會議推遲一天結束,印度最後關頭要求修改協議措辭以體現發展中國家利益,以及貧窮國家對富國未兌現承諾的遺憾和不滿,凸顯出人類在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艱難。如今協議達成,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實。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格拉斯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各國必須聚焦務實行動,不能把談判好不容易達成的成果變成一紙空文。
為《巴黎協定》制定“規則手冊”
當地時間13日20時左右,大會主席夏爾馬落下槌子,宣佈通過旨在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實現世界免遭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協議。法新社報道説,夏爾馬宣佈這個消息後,與會代表們歡呼雀躍,擁抱並擊掌慶祝。“我現在最大的感受是任務圓滿完成,一身輕鬆。”趙英民對《環球時報》記者説。
英國《金融時報》稱,近4萬人在格拉斯哥參加了為期兩周的氣候大會。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經歷“瘋狂”的最後一刻談判,在加班加點的情況下簽署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COP26主辦國英國首相約翰遜説,今天的協議是向前邁進一大步,且至關重要的是,我們達成史上第一個逐步減少煤炭使用的國際協議,以及將全球氣候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的路線圖。接下來幾年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大會最主要的成果是最終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包括市場機制、透明度和國家自主貢獻共同時間框架等議題的遺留問題談判。大會就發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適應、資金等議題取得積極進展。各方同意將長期資金議程延續至2027年,發達國家將繼續現有義務至2025年,決定建立並立刻啟動“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適應目標兩年工作計劃”。對協議表示歡迎的歐盟委員會稱,大會完成《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意味著《巴黎協定》的目標仍可能達成。
被外媒稱作“戲劇性一幕”的是,印度在最後一刻對協議草案提出反對,要求修改措辭。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4日報道説,由於印度的反對,協議草案中要求各國加速“逐步淘汰”煤炭的承諾,最終改為“逐步減少”。這種意見得到中國的支援。將結束煤炭發電視作COP26主席國核心目標的夏爾馬13日晚忍著淚水告訴與會代表,保護整個協議非常重要。
“我們努力達成對發展中國家和氣候公平都合理的共識。”路透社稱,印度環境和氣候部長布彭德 亞達夫這樣説指的是發達國家歷史上排放了最多溫室氣體的事實。亞達夫説:“發展中國家有權在全球碳預算中享有公平份額,並有權在這一范圍內負責任地使用化石燃料。”
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儘管有關煤炭的措辭有所減弱,但一些觀察人士仍將最終協議視為勝利。他們強調,這是聯合國此類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到煤炭。煤炭佔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説:“獲得通過的文本是一種妥協。它反映了當今世界的利益、條件、矛盾和國家的政治意願。”
在大家都很悲觀時,中美宣言注入強大正能量
13日晚在中國代表團舉行的記者會上,趙英民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説,中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高品質之路,但在具體的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積極、穩妥、有序。快速地減煤或者説是激進地減煤,會導致能源不穩定,就會危及民生。所以我們必須實事求是。
趙英民向《環球時報》記者感慨這次大會“確實很不容易”,中國代表團克服了諸多困難。他談到參會的感受時説,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中發揮了建設性的積極作用,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代表團堅決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強調考慮各國國情,切實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中美在這次大會期間展現出合作姿態。《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裏13日傍晚和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起走進會議廳,兩人邊走邊談,其間克裏還禮貌性地扶了一下解振華的手臂。《紐約時報》14日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協議達成的最後時刻,戴著口罩的克裏和解振華與夏爾馬碰頭。《星期日泰晤士報》則報道説,鋻於COP26已經比原定結束時間晚了24小時,最終美國與中國和印度就軟化措辭達成一致。
趙英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中歐的有關聯合文件,為大會達成協定起到關鍵推動作用。在談判進入膠著狀態,大家都很悲觀的時候,中美發表《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給大會注入強大的正能量,為大會成功作出貢獻。
但這次大會也有遺憾。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方認為,在資金方面,發達國家目前提出的擬向發展中國家在後續幾年提供的資金支援同其承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還有較大差距,在公共資金和可量化的資金可預測性上談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適應方面,發達國家對全球適應目標態度持續消極,仍然反對為其設立正式談判議題,並不願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趙英民對記者説,大會還是沒有完全實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後續需要繼續努力。
富國未兌現承諾,令貧窮國家不滿
美聯社報道稱,由於發達國家未能兌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幫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會議上出現不滿情緒。最終協議表達了對此的“深深遺憾”,並敦促富裕國家儘快拿出資金。發達國家過去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負有很大責任,可美國和歐盟等拒絕建立一個基金,用來補償貧窮國家因氣候變化遭到的破壞。許多國家對這一決定感到憤怒,但仍支援了協議,寄希望於明年的氣候大會能在這些問題上有進展。
英國《衛報》説,貧窮國家所説的“損失和傷害”是指極端天氣造成的破壞。目前極端天氣對脆弱國家的打擊遠比預期更嚴重、更頻繁。富國沒有兌現承諾,即使兌現也不足以彌補這些重大損失和人道主義災難。到2050年,這些衝擊可能會達到一些貧窮國家GDP的1/5。富裕國家不同意提供這部分資金的機制,部分原因是一些討論被界定為“賠償”。在被問到貧窮國家的不滿時,夏爾馬稱他理解脆弱國家的挫敗感,“確信這1000億美元將在2023年實現”。
明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辦。根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預測,為到2030年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世界需要每年減少近27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量。但目前包括COP26在內的承諾,僅大約實現目標的1/4。“我們脆弱的星球正命懸一線,我們仍在敲氣候災難的大門。”古特雷斯13日警告,現在是進入緊急模式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