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四國外長訪華談合作 專家:反映中歐關係全貌
歐洲四國外長敏感時刻訪華談合作,專家:這反映出中歐關係全貌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于文】“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後,中國獲得波蘭和塞爾維亞的支援”,彭博社30日的報道稱。在中歐關係面臨障礙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國家高層近期頻繁互動引發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同匈牙利、西班牙、黑山領導人互致賀電或通電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剛訪問了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波蘭、塞爾維亞、愛爾蘭、匈牙利四國外長于29日至31日對中國進行訪問。德國新聞電視臺稱,歐洲四國外長訪華,“標誌著中國與歐洲關係出現和解跡象”。
彭博社稱,上述派外長訪華的4個國家中,除了塞爾維亞都是歐盟成員國,除了愛爾蘭都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7+1”)成員國。報道稱,歐洲議會議員本月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動議,凍結批准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的討論,以回應中國對歐洲議會議員和歐盟成員國的反制裁。29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貴陽同波蘭外長拉烏舉行會談。拉烏表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最佳選擇,雙方應冷靜看待分歧,力爭妥善處理。彭博社還引述拉烏的話説,波蘭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理解並尊重中方的正當權益,願為歐中關係的健康發展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作出積極努力。波蘭歡迎中國企業對波投資,不會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做法。
中歐關係近期引發關注,還因為立陶宛外長5月22日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香港《南華早報》30日報道稱,“17+1”機製成立於2012年,12個歐盟成員和5個非歐盟成員參與。但這在布魯塞爾引起了警覺,有人指責北京試圖“分裂和破壞”歐盟的統一,還有成員國抱怨中國的投資進度緩慢。歐盟官方新聞網站Euractiv29日發文稱,北京目前似乎正在努力尋找更多歐洲/歐盟合作夥伴,以確保該機制的發展。
王毅29日在貴陽同塞爾維亞外長塞拉科維奇舉行會談並共同會見記者。王毅表示,塞爾維亞是中國在歐洲的“鐵桿朋友”,中國人民和塞爾維亞人民都是有骨氣、講道義、重情義的英雄民族。塞拉科維奇表示,塞中友好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抽象口號,正在持續不斷轉化為務實合作成果。在談及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時,王毅表示中國“無意在歐洲搞什麼勢力範圍”。《南華早報》引述王毅的話説,中國—中東歐合作有其現實需求、內在動力和獨特價值。與西歐發達國家相比,中東歐國家大多屬於新興經濟體,對華合作的重點和需求有明顯不同,更希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資金,擴大對華出口。王毅同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合作是中歐整體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聚焦經貿務實合作,不涉及防務安全領域,從來沒有地緣戰略意圖,更無意搞什麼勢力範圍。這一合作有利於實現歐洲整體的均衡發展,有利於加快實現歐洲的一體化。同時我們一直強調中國—中東歐合作要遵守市場原則和歐盟標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30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歐洲四國外長訪華反映出中歐關係的全貌:分歧和矛盾不是常態,中歐關係中真正有生命力的是合作。之前中歐雙方合作是主流,是共識,但近些年歐洲對這個共識出現了一些變化,即認為與中國的合作和分歧同等重要。現在四位外長訪華和中方進行交流,説明中歐關係有很強的自我修復功能。中歐國家的交流不會到此為止,今年接下來還會有其他合作議題,中歐關係會回歸合作的理念。
《南華早報》30日引述專家的分析説,雖然中歐關係目前存在緊張因素,但中國並沒有“在旁邊等待”,而是在積極尋求增進與歐洲的關係。這也反映了中歐關係的多面性和複雜性,中歐關係絕對不像中美關係那樣存在嚴重的戰略對抗,雙方在民主、人權等許多問題上有分歧,但即使是中歐投資協定本身,歐洲議會也只是“凍結討論”而不是“完全結束”。專家認為,中國邀請歐洲四國外長訪華有兩個目的,其中之一是抵消美國孤立中國的努力,第二是希望他們平衡歐洲內部的反華勢力,從而緩解中歐關係。瑞士《新蘇黎世報》本週透露,中國正在與國際勞工組織就“強迫勞動”的標準進行談判。這可能是中國與歐盟關係的突破口,並可幫助達成中歐投資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