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留學海外如何破解“課上不發言”

2017年09月25日 09:12:06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相較于國外教育,中國的教育傳統重講授而輕討論。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在課堂上 “乖巧”有餘而活潑不足。

  在課堂上沉默慣了的學子出國之後,或許會對熱烈的課堂交流氣氛感到緊張和不適。這時候,留學生該怎樣克服心理障礙和表達困難,更快更好地適應國外課堂學習方式,變得積極起來?   

  改變心態  

  克服心理障礙 

  兩年前,王靚(化名)入讀美國芝加哥大學,在這兩年間,她從不敢在課堂上發言變為活躍大膽。“剛開始時,我很拘束,不敢輕易在課堂上發言,總要等到深思熟慮後才提問和發表觀點。可是我發現班裏其他同學並不是這樣,他們發言前不舉手,而且從提的問題看,並不如我想像中的有深度。”王靚還會在心裏想“這麼簡單的問題他們怎麼好意思問出來”。慢慢地,王靚習慣了這樣的課堂氛圍。“其實,課堂上重要的是輕鬆的交流氛圍,大家暢所欲言,才會有不同觀點之間的精彩碰撞,這樣的碰撞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都是很好的鍛鍊。”

  曾在美國波士頓大學讀博士的小齊畢業多年,仍記得剛入校時參與小組討論的尷尬。“太緊張了,完全不知道該説什麼。現在回頭看,大可不必。覺得別人會特別在意你提的問題,這是你自己過不了自己那一道坎,而非別人真的會在意你提的問題。”

  確實,雖然同樣是在國外課堂,克服了心理障礙就會輕鬆很多。李可(化名)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學新聞,因為自己所在的班主要由留學生組成,且中國學子佔近九成,大家就相對放鬆。“我們的課堂氣氛視老師而定。有的老師提問較少,課堂就比較悶;有的老師比較活潑,提問也多,我們的發言也就多一些。但因為中國學生佔的比例大,大家不會太害羞,整體的課堂參與度不算太低。”由此可見,放鬆心態可謂是融入課堂的前提。

  轉變方法 

  課前多做準備 

  李曉潔(化名)去年前往韓國國立釜山大學學習。她身邊的中國同學不少,有的在課上積極活躍,有的比較沉悶。在她看來,這兩種狀態的區別在於是否做了充足的課前準備。“雖然中國留學生沒有當地學生那麼積極,但總體來講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不過也不是所有學生都很積極發言,我有幾個中國同學,上課總是很積極地提問和發言,因為他們在課前做了大量準備。但也有一些同學比較懶惰,基本不做課前準備,自然在課上就難於參與發言交流。”她的經驗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如果上課前沒有預習和準備,就難以參與到課堂的交流討論之中。

  面對筆者的採訪,不少留學生表示,在課前做好必要的預習和準備,可以極大地提升自信,而自信的心態又有助於獲得成就感和歸屬感。這樣一來,留學生可以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精進自己的學業。如此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做好第一步預習,無疑是最重要的。

  提升能力 

  提高口語水準 

  筆者了解到,中國留學生在外不敢發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自己的英語不夠流利,怕出錯,因而不敢張嘴。

  孔莉(化名)正在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她直言口語一度是她的短板。“我的英語能力強在讀寫,弱在聽説。平時説話雖還算過得去,但在課堂上一緊張就很難組織出完整的句子。”因此,孔莉的建議是,留學海外,雖然生活在英語環境中,但還是需要有意地去學英語。“假如你和朋友在一起玩時,説漢語的時間比英語還多,那英語能力也很難有大的提升。平時多聽、多説、多練習是提高英文能力的最快方式。不要怕犯錯,不要怕被嘲笑。”不過她強調,語言短板並非中國學生不參與課堂討論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即使有些英語不錯的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也不一定積極發言。

  是否參與課堂討論的背後其實是習慣而非能力。在中國教育傳統下,課堂教育方式以單向地傳授知識為主,缺乏互動討論訓練的學生自然缺少主動發言的積極性。兩種教育體系的過渡也需要時間,不過正如王靚所説,只要慢慢習慣了國外的學習方式,參與課堂討論並非難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