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只中國有“相親價”? 多國存在“地域歧視”

2017年07月19日 09:30:36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駐泰、日、印、德、英特派特約記者 俞懿春 蔣豐 雲天明 青木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編者按:最近,一份“相親價目表”刷爆朋友圈,帶火了“中國式婚戀觀”話題。在價目表上,單身男女按照戶籍、房産、學歷等條件被“明碼標價”,劃分進通常在商品交易中才會聽到的頂配、高配、低配等類別。據説,這份價目表是北京相親角大爺大媽的“行為準則”。這是理性計算,還是愛情買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親看條件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只不過,在其他國家很難找到“價目表”這麼直白的東西。在《環球時報》駐外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也聽到了其他國家父母和年輕人認同“門當戶對”的聲音,得知類似于“不找外地人”的做法。

  日本:從“三高”到“三低”,一直都有硬指標

  相親在日本被稱為“合婚”,從江戶時代開始流行,至今仍是日本男女相識結婚的主要方式。很多單身男性常常奔走于各種相親活動,但最後還是被無奈“剩下”。7月4日,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佈報告顯示,2015年日本男性50歲仍未結婚的比例達到23.37%,創下歷史新高。另一項調查顯示,18至34歲未婚者中,85.7%的男性“想要結婚”。

  想結婚但結不了婚的主要原因並非宅,而是窮。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日本單身女性及其家庭始終把男方經濟狀況作為重要擇偶條件。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日本經濟全盛期,當時日本女性的擇偶條件是“三高”:高收入、高學歷、高個子。泡沫經濟破滅後,她們看重的條件變成“三C”: Comfortable(收入寬裕、生活舒適)、Communicative(彼此溝通、門當戶對)、Cooperative(合作、協助)。進入21世紀後,“三C”演化為“三低”:低風險(有保障家庭的雄厚經濟基礎)、低姿態(放棄大男人主義,凡事尊重女方)、低依存(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把家務育兒等事全推給女方)。不難看出,隨著時間推移、社會形勢變化,日本女性“放棄”了高學歷、高個子等條件,卻一直死守經濟條件這道防線。

  日本男性能否結婚,硬杠杠一般是年收入400萬日元(約合24萬元人民幣)。日本Naver網站曾對3500人進行婚戀調查,其中75%的20歲至30歲未婚女性要求男方年薪至少是400萬日元。另有數據顯示,20歲至30歲的日本男性中,只有15.2%能達到這個指標,30多歲的男性達到這個要求的比例為37%。年收入未達到400萬日元的男性大多為非正式員工。目前,日本非正式員工佔員工總數4成。

  除了收入,日本女性相親時還十分關心對方家中老人的身體狀況。多數日本家庭仍然有著女性婚後做家庭主婦的傳統,因此如果男性家中有老人常年臥病在床,那麼照顧他們的重擔就要落在妻子身上。

  對於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男性而言,他們反倒不喜歡女性收入過高。在相親市場上,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約合60萬元人民幣)的女性是最不受歡迎的對象,甚至被稱為“合婚怪獸”“相親炸彈”。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調查顯示,男性主要要求容貌和性格好。也有人十分偏愛高學歷女性。《環球時報》記者一名日本朋友就經常提及他太太畢業于東京大學。雖然他的妻子現在是全職太太,但東京大學這個門面讓他有理由相信:子女的遺傳基因好,而且,聰明的妻子足以應付教育問題和生活中的一切瑣事。

  日本人找對象也存在“地域歧視”,東京人往往不願意找外地人,理由是生活圈子不同,共同話題少。在前陣子大火的日劇《東京女子圖鑒》中,女主角來自秋田縣農村,偶然認識年薪800萬日元(約合48萬元人民幣)的東京男子孝之,便幻想著跟他結婚。結果,自稱不婚主義者的孝之背著女主角娶了來自東京的富家女。

  儘管在相親中會遭遇各種不盡如人意的狀況,但日本單身青年仍不斷加入相親行列,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通往婚姻最有效的途徑。因此,相親中要注意哪些禮儀、如何表現等文章是日本各大網站永不消失的話題。

  印度:36分滿分,你能得幾分

  在一家中國駐印度公司做了近3年翻譯後,印度小夥高拉準備到中國深造。在這之前,他的父母還有樁心事未了——29歲的高拉沒結婚。半年前,高拉的“靚照”和基本資訊曾出現在印度最大婚戀網站“Shaadi”上,不過他發現後就申請將其撤下來,因為該網站承諾,非經當事人同意不得擅自發佈個人資訊。在《環球時報》記者的這位朋友看來,他的心思還沒放在結婚這件事上。

  在新德里等印度大城市中,像高拉這樣試圖把戀愛與結婚的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當下印度社會的主流。據記者了解,大多數城市裏的印度青年認為,在婚姻做主這方面,自己和家庭的比例是三七開。

  在印度式相親中,宗教信仰永遠排在首位,沒有共同信仰的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幾率非常低。其次是種姓和文化背景,雖然印度法律上已經完全摒除種姓劃分,但在實際生活中,隱瞞或不承認種姓差別會為以後的婚姻生活埋雷。而“文化背景”並非是指學歷,而是指風俗與生活習慣,比如飲食。在印度,不同信仰的人在吃素和吃肉問題上很不一樣;也有因地域而存在差異,比如不少來自旁遮普邦的人會“嫌棄”西孟加拉邦人,因為他們吃魚,感覺帶著腥氣。再往下的考慮便是命理,這部分測試通常由媒人和寺廟僧侶完成,依靠某些古代曆法及個人的生辰八字來推算。這種推算往往要附加測試者的家族成員資訊。

  除了上述指標,職業和社會地位是考察印度男孩的必要條件,而考察女孩的條件中則會包括身體特徵。在十分看重面子的印度,社會地位並非完全體現在當多大官、賺多少錢上,在學習中得過多少獎狀、工作中受到過哪些嘉獎也被看做是加分項。《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是否有房在印度相親中不太會被提及,因為婚後生活往往跟著大家庭一起。

  在印度傳統中,有一個所謂的“36分”標準來判斷單身男女的匹配度。這是一個由1分到8分共8個大項組成的綜合評價體系,其中生育能力為8分,情感支援是7分,依次往下是脾氣、興趣愛好、健康、婚姻持久性、浪漫與否、善於動手還是動腦。在德里大學任教的阿西老師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個“36分”得分越高越好,但也聽説過滿分離婚的案例,雖然印度官方公佈的離婚率只有1.1%。

  阿西老師坦言,在民族多樣、種姓構成複雜、階層分化嚴重的印度社會現實面前,從相愛到結婚附加了太多必須考慮的因素。印度婦女與社會保障協會理事長普拉亞蒂女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儘管時代在進步,但傳統觀念仍深深影響著印度社會,這集中體現在婚喪嫁娶這種事上,至今仍有‘榮譽謀殺’這種犯罪事件出現。不過,印度政府、媒體以及各類社團組織都在積極改變現狀,這種氛圍讓人看到希望。”

  泰國:婚姻大事,“聽媽媽的話”

  最近,中國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著一則泰國卸粧油廣告:女主角與不同男性相親,但都因為素顏而被嫌棄,後來通過使用産品改善了皮膚而獲得相親對象的青睞。

  雖然該廣告以相親為故事背景,但在現實生活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泰國年輕人聽到該話題都搖搖頭。“這是父母那一輩人的習俗了。除了在部分農村地區,現在年輕人很少通過相親認識伴侶。”27歲的泰國女性哇薩蒙告訴記者。哇薩蒙目前在泰國一家英文媒體供職,成長于中産家庭的她畢業于泰國第一學府朱拉隆功大學。在哇薩蒙看來,生活水準的改善讓泰國人不再把婚姻看做是生活的保障,“許多父母因此在子女找對象問題上不是很著急”。《環球時報》記者認識的人中,不少年輕人或中年人雖然都有固定伴侶,甚至孩子已成年,但依然沒有辦理結婚手續。

  現年50歲的烏萊是泰國曼谷一所語言學校的老師,收入屬中等偏上水準,她的兒子今年剛大學畢業。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未來兒媳婦沒有特別的要求,“跟我兒子條件差不多就可以了”。

  “門當戶對”是泰國大多數中産階層家庭找對象的標準之一。27歲的披察雅目前在泰國政府部門工作,她對記者説:“許多泰國家庭看重結婚對象的學歷和家庭背景。”哇薩蒙坦言,她的理想結婚對象應該在各個方面與她差不多,“父母一般希望孩子與忠誠、負責、可靠的配偶一起生活。我的母親額外要求,未來的丈夫必須比我成熟”。一名泰國華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泰國人對待婚姻大事十分重視父母的意見,尤其是母親的意見。

  泰國人結婚也有下聘禮的傳統,許多家庭會要求新郎提供現金、黃金等作為聘禮,並預備新房。據了解,一般聘禮是10萬至50萬泰銖(約合人民幣2萬至10萬元),再加上1至20盎司(1盎司約合28.3克)的黃金或其他黃金飾品。許多在曼谷結婚的情侶因高房價而放棄買房,租房往往可以被接受;但在外府的話,一般家庭有自己的地,因此蓋新房子結婚成為必要條件之一。

  德國:房子不是問題,地域是問題

  “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德國人常用這句話來論單身生活的好處。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目前約有1/3是單身人士。“德國父母不會催婚,但會旁敲側擊給予孩子壓力。”柏林家庭顧問舒貝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親友會給單身者創造各種相親機會,比如每到家庭聚會,會特意安排其他單身青年在場。

  德國人常標榜“愛情第一”,不過,許多父母心中其實也有一個標準。家住柏林的克莉絲汀有個32歲的兒子,她和丈夫對兒媳婦的要求就比較符合“德國標準”:身體健康,長得漂亮(最好也是金髮碧眼),會做飯,喜歡孩子等。對於女婿,德國父母通常希望有一定經濟基礎、不酗酒、懂得照顧家庭等。

  德國人相親也有“地域歧視”。有調查顯示,東德和西德地區人相互不願發展關係,3/4的德國人仍能感受到兩個地區的差別,33%的西德人表示絕不找東德人。來自德國東部德累斯頓的護士卡特琳現在在位於西邊的法蘭克福上班。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西德民眾直到現在都會嘲笑東德人是“東德佬”。雖然有來自西部的男性追求過她,但她對這些“地域歧視”無法認同,所以放棄與他們交往。

  與中國人不同,房産並不是德國人擇偶的主要標準。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大約只有40%的德國人擁有私有房産。不過,超過1/3的德國人找對象時會將收入列為重點考慮因素。

  來自德國漢堡的情感問題專家海格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的老闆經常會娶自己的秘書,因為社會上缺乏兼具良好教育和姣好容貌的女性。如今,無論男女都在尋找與自己社會地位相當的伴侶。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據他觀察,德國夫婦中大約有80%的夫婦具有相似的教育和家庭背景,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收入等硬指標,“這會産生一些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