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幾百年發展的特點是,一旦主要出口産品陷入困境,馬上會有另一種商品取而代之,並且更加有利可圖。巴西通過這種方式,屢次創造經濟奇跡,變的“不相信眼淚”,並最終形成了顛簸不破、盡人皆知的諺語:“萬事盡頭,終將如意。”
同樣幸運的是,一部巴西經濟史,不僅是從一個壟斷商品轉型到另一個壟斷商品,也是從一個地區的繁榮走向另一個地區的繁榮,從而避免了區域失衡帶來的社會矛盾。木材、蔗糖、棉花時代創造了巴伊亞、累西腓、塞阿臘、馬蘭尼昂;黃金和鑽石托起了米拉斯 吉拉斯;“咖啡帝國”推動了聖保羅的興盛;橡膠促成了馬瑙斯、貝倫的迅速崛起;鋼鐵和石油分別讓裏約州的沃爾塔雷東達和馬卡埃走向了繁榮。葡萄牙國王到巴西避,使裏約市得以興盛。巴西人嘗到均衡發展的甜頭,因此于上世紀60年代在中部興建了新首都巴西利亞,70年代修建了連接北部東西地區的長達5000公里的泛亞馬孫公路。
由此可以看出,“地大物博”和“含著銀勺子出生”等令人艷羨的表述,似乎是專為巴西而造。正因如此,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著名學者、歷史學家詹姆斯 布萊斯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由歐洲人統治的大國擁有如此豐饒的土地,能夠為人類生存與工業發展提供如此巨大的空間。”如此受到眷顧,也令世人發出了“上帝是巴西人”的感慨。
上帝不讓“老鄉”受傷
上帝既然是巴西人,那就格外關照自己的“老鄉”,在慷慨大方地給予廣袤土地的同時,也基本上“拿走”了所有大型自然災害。這恐怕出乎很多人意料,也讓那些天災不斷的蕞爾小國妒忌不已。巴西850多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近7500公里,但東部瀕臨大西洋,西部遠離環太平洋地震帶,因此沒有火山、地震和海嘯等,也極少有颶風、龍捲風等天災,生來免疫系統超強。由於地處熱帶,巴西更不會像前四名那樣遭受冰雹、暴風雪襲擊。簡單看看災難給這些國家造成的損失,就可掂量出巴西名次的含金量。2015年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致中國1.86億人次受災損失420多億美元;2012年颶風“桑迪”和1998年冰風暴分別給美國和加拿大造成700億美元和9億美元經濟損失。在俄羅斯,嚴寒僅在2012年12月就導致死傷近1300人,很多供暖設施出現故障,學校被迫停課,汽車在公路上拋錨,建築工期被推遲等,各類損失總和也是天文數字。與同屬南美三大國(ABC)的智利相比,更能感受到巴西的幸運。2012年2月智利芮氏8.8級地震造成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之巨,相當於其GDP的15%。近500年來,智利平均每7年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地震或海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