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世界發生通脹危機,民眾抗議不斷,撒切爾夫人和裏根舉起新自由主義旗號,主張市場萬能,讓政府少干預,多放權。隨著蘇聯解體,經濟全球化加速,撒切爾夫人和裏根這套東西迅速推向全世界。在此背景下,西方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以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中右翼佔據主流,包括英國保守黨、美國共和黨等,他們的力量太大了,逼得歐美中左翼政黨,包括英國工黨、德國社民黨等,面臨艱難抉擇——要麼改革向右翼靠攏,要麼永遠離開政治舞臺。換句話説,歐美政黨左右翼的界限模糊化,二者已經沒有明顯區別了。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歐美內部的貧富差距日益增大,但是主流政黨並無有效方法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債危機加劇了底層民眾生活困難,矛盾愈益突出。人們通常認為左翼政黨代表底層民眾,然而現在左翼已經面目全非了,於是極端政黨特別是極右翼政黨乘勢而興,義大利的五星運動、德國的選擇黨都是在金融危機後成立的。極右翼政黨一旦上臺能否回應中下層民眾的訴求,目前還是未知數。但是現在歐洲政治舞臺上唱戲的主角開始變了,變成了建制派和反建制派對決,在臺上輪流執政的左右翼都被劃為建制派了。
記者:2017年,法德等國都會進行大選,很多人對此憂心忡忡,您認為今年歐洲政治形勢會如何發展?
馮仲平:2016年,極端政黨利用民粹主義,已給主流政黨造成很大壓力,迫使主流政黨接受他們的一些觀點。在地方層面,極端政黨取得了部分勝利,比如在義大利,五星運動贏得了羅馬、都靈的市長選舉。在國家層面,即便極端政黨沒有贏得大選,但是會進入議會發揮影響力。2017年,受英國脫歐公投通過、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的刺激,民粹主義影響會進一步增加。由於法德是歐洲大國,又一直扮演著歐洲一體化“雙引擎”的角色,因此最需要關注的是法德大選。
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尋求第四次連任,相對風險較小,但並不意味著她一定能贏。對默克爾構成最大挑戰的已經不是傳統的社民黨,而是德國選擇黨。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在2016年有幾場地方選舉都輸給了選擇黨。總的來説,目前默克爾的地位還難以撼動,不過如果從現在到9月大選之前德國發生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事件,且與難民有關係的話,支援默克爾的民意可能就會有很大逆轉,選擇黨上臺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在法國,瑪麗亞 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一直處於被邊緣化地位,但近年來影響力大增,其支援率目前首屈一指。不過,法國總統大選實行的是多數兩輪投票制。2002年第二輪選舉中,法國主要政黨聯合起來才成功阻止國民陣線上臺。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法國政治生態已發生很大變化,主流政黨碎片化,能否重演十幾年前的選舉策略,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