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7日,日本熊本縣震後見聞。救援人員在已經倒塌的公寓裏挨家挨戶進行搜救。
中新網4月18日電 綜合報道,4月10日至17日,對一些國家和地區來説可謂是相當“震撼”的一週,阿富汗、菲律賓、緬甸、日本、厄瓜多相繼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強震,震級從5.9級至7.8級不等。有感強震頻發,影響人類生産生活,專家分析認為,這可能標誌著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數次強震“撼”多國 人員傷亡樓塌電斷】
4月16日,厄瓜多發生7.8級淺源型強震,目前已造成至少233人遇難,500人受傷。地震導致該國首都基多房屋垮塌、橋梁損毀、交通受阻、大面積斷電。厄瓜多總統科雷亞已簽署命令,宣佈該國進入緊急狀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則發佈了針對厄瓜多的海嘯預警。
4月14日、16日的兩次強震,也給日本九州熊本縣及周邊地區造成了不小的破壞。除40多人遇難外,地震造成數千民眾受傷,19.6萬人被迫疏散,很多人無家可歸,露宿街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指示全力救災,還表示考慮接受美軍飛機的運輸支援。他稱,為緩解超市及便利店的食品脫銷狀況,會有70萬份食品運抵災區。此外,政府將與受災的市町村合作,成立援助災民生活的支援小組。
日本氣象廳表示,16日的芮氏7.3級地震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同等規模,能量是14日發生的芮氏6.5級地震的約16倍。熊本縣阿蘇市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阿蘇神社”,被指定為日本國家級重要文物的“樓門”垮塌。
而4月10日和13日分別在阿富汗、緬甸發生的地震,也造成多人遇難、數十人受傷,部分建築物受損。
根據上述地震的國家和地區分佈,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這兩大地震帶,可能已進入地質活動的活躍期。
發生地震的日本、菲律賓、厄瓜多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阿富汗、緬甸則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