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的痼疾之一是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想像對方,往往“不撞南墻不回頭”,每條路都走不通了,才會放棄幻想,接受現實。
野田9月11日宣佈對釣魚島實施所謂的“國有化”,至今已歷月余,其間中日關係因日方單方面改變釣魚島現狀而急劇冷卻,政治關係惡化影響經濟關係,政冷經冷已非虛言。對於日本的領導者而言,理性的做法應該是想出如何合上潘多拉之盒的有效對策,修復受損的中日關係。
據日本共同社10月10日報道,日本政府正內部研究釣魚島爭端“妥協”方案,擬在堅持“不存在主權問題”這一原則的同時採取“認識到”中方主權主張的立場,給外界的感覺似乎日本的立場會有些許軟化。而與此同時,日方卻又在國際上展開宣傳攻勢,15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伯恩斯訪日,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在會談中極力要求美國支援日本政府的立場,16日玄葉啟程出訪法、英、德三國,欲拉攏這三個重要的歐洲大國在釣魚島爭端中支援日本所謂“不存在主權問題”的立場。日本外務省也大肆鼓吹其對釣魚島主權的錯誤觀點,企圖誘導國際輿論,混淆視聽。
姑且不論“日本擬提出妥協方案”的消息來源是否真實,即便這真是日本官方之意,也很難説是一種“妥協”。如果真有妥協之心,就應該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然後通過談判的方法緩解、解決爭議。而細觀所謂的“妥協方案”,其錯誤立場根本沒有絲毫的鬆動,完全是在搞自相矛盾的文字遊戲,只是糊弄不甚了解釣魚島問題的國際輿論的“小聰明”。而這種做法本質上是與日本在國際上搞所謂“宣傳戰”表裏如一,其目的無非是向外界顯示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同時抨擊中國“無理”,以爭取國際“援軍”。因此,根本上説,這不是“妥協”,而是從側面攻擊中國的惡毒損招。
上世紀70年代釣魚島爭議産生之後,中日雙方曾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而擱置爭議的前提是承認爭議,打開中日邦交正常化大門的田中角榮首相之女田中真紀子親口證實“擱置釣魚島問題是日中達成的重要共識”。1992年時任首相宮澤喜一在回應中國發佈的“領海及毗連區法”時,也曾間接提到存在共識。2010年5月時任首相鳩山由紀夫也曾在日本地方知事會議上“曖昧地”承認釣魚島存在“歸屬問題”。
釣魚島之所以會成為中日關係的核心難點,實際上是因為日本放棄了理性、現實同時富有彈性的政策,立場越來越強硬,也越來越僵硬。上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開始對外高調否認爭議、否認共識,釀成2010年撞船事件與此次釣魚島爭端。
目前看,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尚未表現出妥協的意思,反而在不斷地做“長期戰”的準備,其重要標誌就是利用一切場合抱住美國的大腿,欲借美國的支援在爭端中攫取優勢地位。除了玄葉15日做伯恩斯的工作,最明顯的舉動就是日本擬與美國在11月舉行聯合奪島演習,並將演習地點設在沖繩,狐假虎威向中方施壓的意思表現得非常明顯,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擊破了其所謂“妥協”的彌天大謊,其結果只能讓釣魚島局勢更加緊張。
日本的所作所為,其目的是一方面借國際宣傳強化其立場的國際認知度,借國際輿論向中國施壓,對中國步步緊逼,希望中國先妥協;另一方面又欲借釣魚島爭議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企圖使美國改變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不持立場”的態度,徹底倒向日本並介入中日釣魚島之爭,讓日本強化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
當然,這只是日本的如意算盤,能否實現,主動權並非操于日方之手。
伯恩斯在與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的會談中,強調“美國的基本態度是通過外交和對話進行處理”,並未為日本的立場背書。近期訪日的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哈尼也坦言,希望中日“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問題”,與日本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玄葉的歐洲宣傳之行,似乎也未取得預期成果。據媒體報道,玄葉光一郎在訪歐首站法國,與法國總理埃羅的會談中闡述日本政府的立場,卻並未取得法方的正面回應。
日本外交的痼疾之一是喜歡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想像對方。二戰中挑起太平洋戰爭就是因為日本想戰勝美國同時認為自己能戰勝美國;冷戰後鼓吹中國威脅論也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威脅;對美歐展開宣傳戰,也是因為他們希望並認為美歐會接受日方的立場。然而,事實上國際上主流輿論大多認為釣魚島存在爭議,而通過談判解決爭議符合國際慣例。日方卻單方面否認爭議,並以為別國也會贊同日本的做法,在外界看來完全是掩耳盜鈴。
日本外交往往“不撞南墻不回頭”,每條路都走不通了,才會放棄幻想,接受現實。因此,起碼現在日本還沒有想到釣魚島爭端如何收場,還沒有真正想到要妥協。中方從中日關係大局出發,希望日方能坐下來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爭端,而日方卻始終置若罔聞,置中方的雙贏提議于不顧,一心想“獨贏”,只有在日本認識到不能“獨贏”的時候,它才會想到收場。
中國應該讓日方徹底拋棄幻想。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應始終堅持嚴正的態度,使日方無隙可乘。同時要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的歷史根據與法理依據,宣傳日本強佔中國領土的歷史,同時要強調中方歷來主張以談判解決爭端,使國際輿論明白中方的立場是合理、有根有據的,讓日方處處碰壁,最終坐下來解決釣魚島爭端。(霍建崗)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