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美國東亞反導部署提速 日當急先鋒韓不想趟渾水

2012年09月28日 13:4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美國海基X波段雷達。

  ANTPY-2雷達,作為歐洲反導系統一部分2010年部署在土耳其。

  新聞背景

  24日,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華盛頓舉辦研討會,五角大樓分管政策的副部長首席幫辦希克斯希望韓國為支援地區導彈防禦做什麼時表示,希克斯以部署雷達為例説,韓國“並不是非得主動防禦,或者一定要通過使用導彈來積極參與”美國反導體系。而美日兩國17日宣佈,美國將在日本部署第二部陸基導彈預警雷達。而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先前報道,美國軍方在東南亞地區為第三部X波段雷達選址,可能選擇菲律賓。

  從東北亞,再到東南亞,美國在東亞的反導體系正呼之欲出。站在十字路口的東亞,究竟何去何從?美國在東亞的反導體系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核心觀點

  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體系已經炒了10年,不過是美國處理和俄羅斯關係的一張王牌。美國在東亞的反導體系也是如此,不會起太大的波瀾,其中的外交含義會遠遠超過軍事含義。美國主要是借此機會向盟友們傳遞信號,強調美國不會放棄對盟國的保護。

  鐘飛騰(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美國加快在東亞部署反導體系是其重返亞太戰略的一部分,近期東亞局勢的緊張給了美國現實的藉口。從全球範圍看,繼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後,美國宣佈的中東和東亞推行兩大反導系統,也就是收縮在各地地面駐軍,而將軍事預算用於開發軍事科技特別是掌握空中優勢。

  唐小松(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

  原因

  廣州日報:美國為何此時拋出這個提法?兩年多以來,美國在東亞的反導系統都有哪些進展?

  近期東亞局勢吃緊

  唐小松:美國加快在東亞部署反導體系是其重返亞太戰略的一部分,近期東亞局勢緊張給了美國現成的藉口。從全球範圍看,繼東歐部署反導系統後,美國宣佈在中東和東亞推行兩大反導系統,也就是收縮在各地地面駐軍,而將軍事預算用於開發軍事科技,特別是掌握空中優勢。

  最近兩年來,美國在東亞部署反導網明顯加快,包括在日本南部及東南亞某國,各設置一個X-波段預警雷達,與日本北部的X-波段預警雷達形成互補。它們與在東南亞國家設置的第三個預警雷達構成一個探測“圓弧網”,可更精確地追蹤“從朝鮮或中國任何地方發射出的彈道導彈”。這個國家很可能就是菲律賓。相比之下,美國的反導體系在日本取得的進展最快。上周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日本,雙方已經達成協定,美國將在日本部署第二部X-波段預警雷達。這是因為日本相比美國的其他亞洲盟國,需求更迫切。

  鐘飛騰:在東亞建反導系統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長遠的謀劃。最近,美國重新炒起這個概念,與近期亞太地區海洋紛爭的緊張態勢有關。美國在東亞的反導體系,不僅是防範朝鮮,也是對付中國。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陸權國家,但不認可中國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海權國家。美國擔心中國在海洋方向對美國構成挑戰,特別是害怕中國的導彈威懾。我注意到,美國對東亞反導體系最熱衷的是國防部,反映出這其中還涉及部門利益。年初國防戰略提出未來10年要裁減50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

  障礙

  廣州日報:與日本相比,韓國國內對美國的反導體系似乎有很大的顧慮?美國在東亞建設反導體系都面臨哪些障礙?

  韓國不想趟渾水

  唐小松:許多韓國人贊成有必要具備適當能力以抵禦朝鮮導彈的威脅,同時擔心韓國捲入美國與中國可能的衝突,因為中韓貿易的緊密程度讓韓國必須顧及中國的感受。同時,韓國方面希望美國同意韓國把彈道導彈射程擴大至800公里,足以覆蓋朝鮮全境(韓美協議規定,韓國不得部署或研發射程超過300公里的彈道導彈)。但這是美國難以接受的,美國擔心一旦這個口子一開,韓國和日本都會提條件開發其他領域的先進武器。美國發展反導除了安撫日韓盟國,也有提防其過快發展軍事力量的用心。

  不光是日韓,甚至連澳大利亞的新軍事戰略也提出要建設獨立軍事體系,能獨立打贏一場戰爭。對於衰退中的美國來説,一旦失去軍事保護關係,它與盟國的關係必將淡化。因此美國迫切需要在東亞建設反導體系,並且將自己的盟國都拉進這個反導體系,將其置於自己的軍事保護傘下。

  鐘飛騰:東亞部分國家普遍擔心,實力相對衰退的美國可能不會負責他們的安全,日本國內就有這樣的聲音。美國現在迫切需要向盟友們傳遞信號,強調他們在亞太地區的領導角色。實際上,年初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上,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還提出美國要將60%的軍艦部署到亞太地區。這也是美國安撫盟友的信號。在美國目前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這種大規模的軍力部署其實很難完成,需要美國的盟友們承擔一部分軍費。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