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韓媒稱朝鮮實權人物訪華或為金正恩訪華前兆

2012年08月15日 08:4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朝鮮《勞動新聞》14日報道,朝鮮勞動黨中央行政部長張成澤13日率團訪華,在北京出席兩國共同開發和管理朝中羅先經濟貿易區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聯合指導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儘管朝鮮沒有透露更多的消息,但這足以吸引外媒關注和猜測。韓國《中央日報》14日稱,張成澤是金正日逝世後、金正恩體制啟動以來訪問中國的朝鮮最高層人士,他也是朝鮮支援剛啟動的“經濟改革實驗”的核心人物,中朝經濟合作值得關注。韓國《朝鮮日報》認為,最近中朝高層互訪頻繁,這可能是金正恩將訪華的前兆。

  張成澤是朝鮮原最高領導人金日成的女婿、金正日的妹夫,現任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姑父,擔任朝鮮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勞動黨中央行政部長等要職,被認為是扶持金正恩體制順利過渡的實權人物,也被稱為朝鮮的“二號人物”。朝鮮官方並未透露張成澤此次訪華的規模,但據韓國《朝鮮日報》14日報道稱,張成澤率領的代表團約50余人,規模“史無前例”,“除了金日成、金正日訪問中國和俄羅斯外,其他朝鮮高官帶領大型代表團外訪沒有先例”。韓聯社14日稱,張成澤此行主要目的是中朝經濟合作,特別是對朝鮮羅先和黃金坪經濟特區的聯合開發。報道還注意到,朝鮮媒體的報道風格發生了變化,朝中社從張成澤啟程前往中國就開始報道有關消息。英國廣播公司(BBC)14日則稱,張成澤此次訪華是打算向中國“學習、取經”,以挽救該國瀕臨崩潰的經濟。外界認為,未來朝鮮將更加依賴中國的協助,“朝鮮如果想長治久安,中國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韓國媒體則從中看出了更多的“不和諧”。韓國KBS電視臺14日引述韓國統一部人士的話稱,在金正恩體制形成以前,張成澤就擔任了促進中朝經濟合作的主要角色。但在過去一年時間裏,黃金坪等地區的共同開發“毫無進展”,朝鮮需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因此張成澤率團訪問中國。韓聯社稱,中朝在羅先和黃金坪開發上存在意見分歧,中方為了解決東北地區的出海口問題對羅先開發比較積極,但朝鮮方面認為黃金坪的地理位置更有利於建成面向中、韓、日的物流基地,而中方顧忌黃金坪開發“可能威脅”大連和丹東的經濟地位,因此並不積極。《朝鮮日報》14日的報道稱,韓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羅先和黃金坪開發是金正日的遺訓,但由於中方的“消極態度”,相關項目遲遲不見動靜,所以朝鮮只好由實權派人物親自出馬。

  英國路透社14日以“中國釋放信號,幫助朝鮮發展經濟”為題報道稱,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在《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中朝雙方去年建立的兩個經濟區的開發合作,“支援有實力、有意願的中方企業擴大對朝經貿合作,探討大項目合作的可行性”。報道稱,中國官員的表態恰逢張成澤訪華,等於重申了中國對朝鮮的一貫支援。《朝鮮日報》14日稱,隨著金正恩政權的穩定,朝鮮現在最迫切的是爭取中國的幫助,緩解目前的經濟困難。文章引述韓國梨花女大教授曹東昊的分析稱,金日成提出了“思想強國(主體思想)”,金正日打出了“軍事強國(先軍政治)”的口號,這些都獲得朝鮮人民的支援。現在金正恩推出了“經濟強國”,張成澤此訪可以看做中朝經濟合作的總負責人親上前臺進行推動。

  近來,中朝高層互訪頻繁引人關注。《朝鮮日報》稱,朝鮮人民保安部長李明洙7月24日至28日訪問中國,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7月30日至8月3日訪問朝鮮,現在張成澤又率領大型代表團出現在北京,“中朝兩國高層的頻繁互動使得金正恩訪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韓國政府相關人士分析稱,金正恩會考慮張成澤此次訪華的成果和中國下屆領導集體何時選出等因素選擇訪華時間。

  韓國媒體同時以此督促韓國政府“不要錯失改善南北關係的機會”。《韓民族新聞》14日發表社論稱,最近國際社會圍繞朝鮮的外交活動頻繁,美國在朝鮮發射火箭後持續敞開對朝談判窗口,近日雙方還在新加坡舉行了會談,日本14日則宣佈將重啟已經中止4年的朝日政府間對話。《韓國經濟》14日發表題為“朝鮮應該對世界而不是中國開放”的社論稱,張成澤此次訪華顯示出要尋找中朝經濟合作突破口的強烈意願,雖然朝鮮對外開放值得歡迎,但這種變化的動力只來自中國則是“嚴重問題”。社論稱,朝鮮現在把大部分礦産都“一股腦兒賣給中國”,現在在經濟開發方面也呈現納入中國經濟版圖的態勢,“這就是韓國擔心朝鮮成為中國東北第四省的原因”。朝鮮如果想實現“真正變化”,就應該越過中國對全世界開放。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