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後,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盟對華投資同比增速繼續下滑,但下滑的幅度已逐漸縮小。在華新設企業數量和實際投資金額曾在今年1月達到低谷,新設企業數量同比下降32.28%,實際金額同比下降42.49%。此後,同比增速下降的勢頭有所緩和。2月累計新增實際投資同比下降33.32%,3月下降31.24%,4月下降27.90%。
歐盟對華投資增速下降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直接産物。隨著歐債危機在2011年愈演愈烈,資本流動在歐洲戛然而止,從2011年9月起,歐洲銀行業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短缺,導致大量歐洲投資主體資金短缺,造成了短期投資的回撤或者投資決定延後。德國商業銀行近日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72%的受詢企業受危機帶來的深度負面影響,企業主不得不更多考慮投資規劃的安全性;63%的企業擔憂經濟不景氣而不得不控制投資規模。歐盟對外投資額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都下降了。
實際上,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動力。歐盟在華企業也從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中受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日前發佈的《2011年歐盟在華投資企業商業景氣調研報告》,無論是從行業的宏觀景氣情況還是從企業的盈利狀況來看,受訪的歐盟在華投資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對中國市場抱有充足的信心。在受訪企業中,沒有企業認為近3年來經營狀況不佳,而且絕大多數企業對未來3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表示將維持或擴大現有投資規模,不會減資或撤資。
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中國一直支援歐洲應對主權債務危機,並採取了一系列的實質性支援措施,如加大對歐投資,增加從歐洲的進口,搭建平臺為促進雙邊投資提供便利,鼓勵政策銀行促進雙邊中小企業合作,等等。
從長遠合作、互利共贏出發,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還是應當做出理性的戰略判斷和選擇。一個實力穩步上升的中國符合歐洲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利益,歐洲應該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機遇。歐洲需要理性地看待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産業鏈條的升級,對向中國的技術轉讓持更加開放和樂觀的態度。(陳新)